澳門望廈聖方濟各堂副主任司鐸羅樂仁神父帶領堂區主日學導師團隊一行二十人,於本月六日及七日前往香港展開為兩日一夜的朝聖及退省之旅,目的是增進主日學導師們之間的溝通及交流,為堂區實踐愛德的工作而共同努力,更重要是在培育堂區青少年的信仰道路上並肩前行。
在九月六日的早上,主日學導師團經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後,包車直抵香港新界元朗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以展開聖堂朝聖的旅程。聖堂建於1925年,以早期教會兩大聖人為主保的天主聖堂,當導師們一進入聖堂後,眾人都對聖堂祭台後的木質哥德式建築及大祭台嘆為觀止。經過堂區朝聖導賞組的潘可兒姊妹介紹聖堂的歷史,講述到大祭台是當時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贈送,並從薄扶林道的納匝肋印書館小堂搬移過來的。從祭台的設計便知道是梵二(1962~1965)前興建的「望彌撒」聖堂,至今仍保留着20世紀初的簡樸鄉間教堂風格。
接着,大夥們便參觀該聖堂的特色及堂區獨有展品(聖殮布、基督的武器展示區)。聖堂的後方位置展示了意大利都靈聖殮布的複製品,這複製品與聖殮布實物大小相同,準確呈現出真跡殮布所有細節及影像。當導賞員在講解聖殮布的不同部份時,頓時感覺到耶穌基督的臨在,祂用自己的血及生命在跟我們說話。每一絲血跡都代表着愛及生命,為救贖世人而獨自承受的痛苦及偉大犧牲。這是生命戰勝死亡、愛戰勝了仇恨的全過程,聖殮布沉浸在那深邃的黑暗中,同時閃爍着新希望的光,使我們深刻感受到在死亡的懷抱中,生命是充滿活力,因着耶穌基督愛的結合與共融。
另一展區︰基督的武器展示區,該區擺放着不同耶穌基督受難和死亡的刑具複製品。在木字架橫木的背負體驗中,本團團長羅神父率先體驗,勇氣可加!隨後導師們逐一嘗試,都一致認為橫木的重量超乎常人的負重能力。藉着這些刑具的展示,提醒了我們天主聖子為救贖人類在十字架上付出的沉重代價。同時,透過默想基督的苦難,鼓勵着我們為傳揚福音、特別希望為非教友播下信仰種子而更加堅定不移地跟隨祂的足跡。
轉移玉步,一樓戶外有活流泉、室內有中華殉道聖人的畫像及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螢幕輕觸解說功能。通過小走廊,到達一間小聖堂—聖庇護神父小聖堂 Saint Padre Pio Chapel,導師們在聖堂進行朝拜聖體,大家將自己的意願、情感、希望等一切都奉獻及交託給耶穌,帶着內心的平安進入接下來的避靜及退省。
在九月六日的下午及九月七日全日,團隊在上水聖保祿樂靜院進行兩日一夜的避靜及退省,是次活動邀請來自香港聖母玫瑰道明會的張冬波神父擔任神師,主題為不朽的人生—跟隨梅瑟的足跡。在主題講道共分為成長者梅瑟、領導者梅瑟、立法者梅瑟及建國者梅瑟四部份,讓導師們能透徹及完整地從梅瑟的人生,分辨及反省天主給我們的使命。
從梅瑟一出世便遇上人生的第一個大劫難,此時讓我們反思到在最深的絕望裏,天主往往透過這些磨難令我們絕處逢生,我們應深信凡事在天主的計劃中,都是沒有失敗的。這也告訴我們活在任何困難或處境中,都要相信天主的大能。
在天主給予梅瑟使命的召叫中,梅瑟懷疑自己的能力,這也啟示了我們要勇敢地回應及接受天主的召叫,有時候我們對能否完成天主的使命的能力會產生自我懷疑或否定,但神父提醒我們只有回應並付諸行動,才能完成天主的使命及計劃。同時這也啟示了我們作為主日學的導師應在青少年回應天主召叫的道路上給予更多支持及正面的鼓勵,用愛的陪伴及幫助他們勇敢地實行天主交託的使命。
另一方面,透過梅瑟的故事,張神父樂於分享自己在感受到聖召的過程及在中國內地傳教的艱辛經歷。從他口中得知,在內地傳教及組織宗教活動,滿佈困難及危機。即使主日彌撒或主日學,仍未必能順利進行,這令在場的導師們都有不少共鳴及分享自己曾到內地福傳的經驗。在澳門的我們,應對充沛的資源及環境而感恩,並在彌撒中繼續為中國教會祈禱。
隨後,張神父邀請大家作交流及分享,導師們紛紛表示是次朝聖及退省之旅獲益良多,鍾導師表示是次靈修活動中感謝張神父的引領下能思考及反思自己在主日學的教學工作,在面對類似經歷時應如何作出相應的行動去協助學生。此外,由於張神父在青年及家長諮商的工作上較有經驗,堂區的導師們都期待不久的將來神父能與有更多不同形式的交流及與家長互動,共同為堂區的福傳工作向前邁進。
最後,感謝天主能讓我們在三號風球下都能順利完成是次的朝聖及退省之旅,也感謝堂區的神父、主日學的校長及導師們的共同協助,期望小朋友能在教會這個大家庭內快樂成長。
來源:望廈聖方濟各堂主日學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