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今日,當我們默想若望福音13:31-35時,主邀請我們進入耶穌受光榮的奧蹟——這光榮並非來自權勢、財富或世俗成就,而是透過謙卑、犧牲與愛實現。當世上許多領袖選擇毀滅與戰爭時,基督卻開闢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祂不尋求消滅敵人,而是搭建橋樑。正如教宗良十四世在首次講話中提醒我們:我們必須追求「解除武裝且能化解敵意」的和平——這種和平不僅暫時平息衝突,更能治癒創傷、修復分裂、杜絕仇恨。
通往光榮之路:謙卑與愛
最後晚餐中,耶穌做了出人意料之舉。福音記載:「祂脫下外衣,拿起毛巾束在腰間」(若13:4),隨即俯身跪下,為門徒洗腳——這原是僕人該做的事。。這一舉動正呼應了斐理伯書2章7節對基督「自我空虛」(kenosis)【註】的描寫:「祂自我卑微,取了奴僕的形體。」
耶穌謙虛自己,彰顯了真正的領導力源於服務而非掌控。在這關鍵時刻,祂教導我們:光榮不在於凌駕他人,而在為他人獻上自己——這份愛最終通向十字架。
然而,愛絕非消極。它需要勇氣、明辨(parresia)與真誠。耶穌沒有忽視罪惡的存在:當祂面對猶達斯時,耶穌沒有立即定罪他,反而向他作了一個愛的邀請——遞上一口食物。這是給予他回頭的機會,回到光明,但猶達斯選擇黑暗,正如福音記載:「他遂立刻出去;那時,正是黑夜」(若13:30)。耶穌是現世的光明,給了他所有留在光明的機會,他卻選擇沉淪於罪惡與欺詐的深淵。
愛的誡命
猶達斯離開後,耶穌以極其溫柔的目光轉向門徒們,開始了祂的臨別贈言(這段談話將一直延續到若望福音第十七章)。就在這一刻,祂頒布了一條新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13:34)
耶穌所教導的,是怎樣的愛?這是一份服務的愛——祂親自為門徒洗腳,表明愛需要行動;這是一份犧牲與聖化的愛——不久後,祂將在十字架上傾流「水和血」(若19:34),成為永恆救恩的泉源;這是一份寬恕與挑戰的愛——即使預知猶達斯的背叛,祂仍以朋友相待。
耶穌稱門徒為「孩子們」,既顯溫柔,也深知他們的軟弱。祂明白他們的恐懼與脆弱,但愛必須成為他們的根基。這愛並非是情緒化的情感——而是徹底的,要求自我交付、堅忍,甚至甘願承受苦難的決心。
愛的最高彰顯,在耶穌的受光榮中實現:從苦難至死亡開始,最終在復活與回歸父那裡達至圓滿。祂宣告:「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若8:28)耶穌將自己的苦難與天主啟示給梅瑟的名字——「我是」(出3:14)——相連。祂的光榮不在於世俗勝利,而是揭示最深真理:天主是愛。
為現今社會的挑戰
在分裂的世界築橋樑。耶穌沒有消滅敵人,而是愛他們。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關係需要修和?能否選擇對話而非對立?
活出愛的誡命。耶穌的愛不求回報。我們能否無條件地愛?能否以謙卑服務家庭、團體和近人?
在團體中為基督作證。耶穌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我們的堂區如何反映這份愛?團體的共融能否吸引他人追尋基督?
活生生的見證。愛,能吸引人心;愛,可轉化生命;愛,更能改寫歷史。在我們的堂區——無論是葡語、英語還是華語團體,我都親眼見證這份力量。聖神正在我們中間工作,將新朋友引領到信仰的大家庭。我看到一個個家庭在共同的信仰旅程中,喜樂地成長。今年,我們葡語團體所有初領聖體的小朋友,都是一兩年前才領洗的。他們的父母每個主日都滿懷熱誠與虔敬,帶着孩子參與彌撒。
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召叫:以整個生命去愛,毫不猶豫地服務,成為祂聖愛的活的見證。祂不僅為我們立下榜樣,更以恩寵賦予我們力量。耶穌是那扇真實的門,為我們開啟通往至聖三一內神聖之愛的道路。聖神是護慰者與聖化者,藉着祂,我們被派遣,成為一個「走出去」的傳教教會。
讓我們祈求恩寵,好能像耶穌那樣去愛。讓我們以服務、犧牲與和解來轉化歷史。願我們的生命成為愛的光輝記號,以那能轉化人心、治癒創傷的愛照亮世界。
【註】Kenosis(希臘語:κένωσις)意指「倒空」、「自我清空」,特指基督在降生成人時,甘願放下祂作為天主子所擁有的榮耀與權能,取了奴僕的形體,完全順服至死。此概念強調耶穌的謙卑與自我奉獻,是基督徒靈修與倫理生活的核心範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