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sed

【掌鑰使者】(10) 復活的問題和教宗的慈善服務:啟德、沙德、義祿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聖啟德(St Anicetus, 150/157-153/168)

梵蒂岡官方的名單中,第十一任教宗就是在敍利亞誕生的聖啟德。就如以往的教宗,他努力抵抗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和馬西翁主義(Marcionism)。

他要求神職人員切勿留長髮,就像效法聖保祿一樣:「不是本性也教訓你們:男人若蓄髮,為他就是羞辱。」(格前11:14)

正正在他擔任教宗期間,出現了慶祝復活節日期的爭論。當時有兩種聖傳:一種在東方的聖傳,另一種則在西方。

東方的聖傳跟隨聖若望和聖斐利伯,二人在猶太教的尼散(又譯:尼桑,Nisan)月的第十四日慶祝復活節,因為耶穌在這一天進行最後晚餐。

然而,西方的聖傳則跟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他們在尼散月十四日後的主日慶祝基督復活。雖然這並不是慶祝最後晚餐的確切日期,但這強調了主日作為紀念主從死者復活的重要性,因為耶穌正是在一週的第一天(主日)從死者中復活的。教宗啟德遵循聖伯多祿的聖傳,去慶祝復活節。

在這段期間,聖若望的門徒、斯米納(Smyrna)的主教聖玻里加(St Polycarp,參閱《教父》5)前往羅馬,向枚宗呼籲遵循聖若望的聖傳。兩人都無法說服對方,但教宗仁慈地允許他繼續在尼散月14日舉行慶祝活動,因為這不是教條的問題,而是規律的問題。

他以殉道者的身份去世,被埋葬在聖伯多祿的墳墓附近。

聖沙德(St Soterus, 162/168 – 170/177)

第12任教宗於意大利豐迪(Fondi)誕生。《羅馬教宗》(The Roman Pontiffs)的作者卡波里利(Memmo Caporilli)形容聖沙德為「愛德的教宗」。歐瑟伯(Eusebius)在第四世紀《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當中,所記載的一封書信,便能證明這一點。這封信是格林多的主教聖狄約尼削(St Dionysius)撰寫給羅馬人的,信中談到羅馬對貧窮團體所提供的一些物質上援助,而教宗沙德甚麼增加羅馬所提供的援助數量。這位格林多的主教補充,教宗「以他充滿祝福的話,勸勉來到羅馬的弟兄們,就好像一位慈父對子女一樣。」(參閱JS Brusher & E Borden《Popes through the Ages》)

狄約尼削主教信中的另一個重要細節,就是他不單只提到了教宗沙德的信,還提到了教宗克萊孟致函予格林多人(參閱《掌鑰使者》7)。狄約尼削說,他們會「時不時」在聖堂裡閱讀教宗的書信,就像他們也會閱讀聖克萊孟特別寫給他們的信一樣。

此外,教宗沙德又重申,婚姻是一件聖事,只有得到司鐸的祝福才為之有效的婚姻。

教宗沙德被冠以殉道者的榮冠,並埋葬在加里斯都(Callixtus)的墓穴中(加里斯都最後成為第十六任羅馬教宗)。

聖義祿(St Eleutherius, 171/177 – 185/193)

義祿出生於希臘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該城當時是羅馬伊庇魯斯維杜斯(Epirus Vetus)省的首府。

正是在他擔任教宗期間,出現了蒙丹派(Montanism)的異端。蒙丹派創始人辯稱,聖神的「默啟和陶醉應該引導信友,而不是教會階級化(聖統制),例如:輕易地尋求殉道、婚姻是錯誤的,蒙丹即使不是聖神本身,也是聖神的傳道者」(JS Brusher & E Borden《Popes through the Ages》第26頁)。將聖神與教會聖統制對立起來的錯誤教義,在近代再次出現,人們將神恩教會與教會聖統制分開來。然而,教會堅持,聖神不斷地使她(教會)革新,並建設、引導她:「以聖統階級和各種奇能神恩,建設並督導教會」(參閱《教會》教義憲章Lumen Gentium,4)。神恩與聖統制,是不可分割,更是相輔相成的。

蒙丹派異端以稀釋的形式傳到西方,這可能是它在當時未受到重視的原因。與此同時,諾斯底主義和馬西翁主義繼續在羅馬瘋傳。 如先前兩位教宗一樣,教宗義祿也因殉道離世,並被埋葬在伯多祿墳墓附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