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ítor Teixeira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現為澳門教區主教座堂,是澳門宗教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標,其起源可追溯至十七世紀初。在澳門,主教座堂又俗稱為「大堂」,更有「大廟」之稱,全因昔日澳門的華人稱天主堂為「廟」,便將「大堂」稱為「大廟」,其前地則為「大廟頂」。今天的澳門街,仍有人稱之。
此外,又有另一俗稱:望人寺。由於主教座堂位於一個小斜坡上,並面對着南灣。古時婦女常在此眺望,盼着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
於1576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發《Super Specula Militantis Ecclesiae》詔書成立了澳門教區。在教區成立之初,「主教座堂」或「Sé」(即主教的座位)所在的地方,拉丁文為「Cathedra」,即「主教座堂」)是今天的聖拉匝祿堂,又被稱為「望德聖母堂」。
從小聖堂到氹仔的建築
約於1622年,主教座堂是一座木製小型修道院,用於紀念聖母誕辰。不久之後,在1622年至1623年間,在氹仔重建這修道院,均以泥土及稻草等簡單物料去建成,反映了當時資源十分有限。
數個世紀以來的重建與破壞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一場毁滅性的颱風對主教座堂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迫使所有的彌撒需要暫時轉移到玫瑰聖母堂進行。隨後,於1844年至1850年,主教座堂在土生葡人建築師José Tomás de Aquino的指導下重建。這個新的項目重新將聖堂的方向定位了,將其正面朝向北方,以避免遮蓋了主教府(Palácio Episcopal)。
1874年,另一埸颱風甲戌風災再一次摧毁了該建築的重要部份,包括塔樓和屋頂,從而導致了重要的修復工作。然而,該建築的設計被保留下來。
1937年,主教座堂以混凝土重建,使其保持至今的樸素和整體外觀。這次重建包括建造兩座堅固的塔樓、巨大的門,以及華麗的彩色玻璃窗。重建期間,彌撒同樣移師到玫瑰堂進行。
禮儀空間和裝飾
主教座堂的內部以其寬敞的空間及豐富的裝飾引人注目,側祭壇供奉着不同的聖人,例如:耶穌聖心、基督君王、花地瑪聖母,以及澳門城市主保聖若翰洗者。至於祭台上的彩色玻璃窗,則描繪了聖母瑪利亞的誕生和十二宗徒,突顯了空間的神性氛圍。
今天的聖母誕辰主教座堂
這座俗稱「大堂」的主教座堂數年前翻新,面積大、光線充足,從以往到今天,均放置着不同的聖像,體現了天主教教會各樣的虔誠敬禮,內部的光線和氛圍進一步突顯了其宏偉的彩色玻璃窗,帶領教友進入默觀的空間,讓遊客感受到大公教會的神聖性。
在各個側祭台上,先是主祭台旁的耶穌聖心聖像和花地瑪聖母聖像。兩邊的祭台先後是基督君王小堂,對應着慈悲耶穌小堂;慈悲耶穌小堂的祭台下,放置着耶穌聖屍聖像,旁邊則有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聖庇護神父和聖德蘭修女。聖母小堂放置不同的聖母聖像,包括無原罪聖母、永援聖母、痛苦聖母等;對應着的諸聖小堂則放置不同的聖人,先是大聖若瑟,繼而是聖安多尼、聖猶達、聖方濟各沙勿略、聖施禮華等。還有聖洗小堂裡的聖若翰洗者⋯⋯這些聖像,均反映澳門天主教信友,從前到今天的宗教熱情和敬禮的象徵。
主祭台下方是歷史的墳墓,其中包括澳門第十二任主教——栢主教(D. Nicolau Rodrigues Pereira de Borja)的墳墓,他在1835年颱風後重建教堂的過程中,影響深遠。
文化和宗教的重要性
在教區各項禮儀中,澳門主教座堂佔有重要的地位,包括作為苦難善耶穌聖像(大耶穌)出遊、耶穌聖屍聖像出遊,或教區性大禮彌撒等舉行的地方。此外,在1999年澳門回歸前,這座主教座堂曾舉行葡萄牙駐澳門總督的就職典禮,他們將權杖放置在無原罪聖母像的旁邊。
主教座堂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更是教區眾堂區的總堂,被認為是數個世紀以來天主教在澳門的象徵。
從樸素的木製小聖堂,到雄偉的混凝土大教堂,以及兩座堅固的塔樓和巨大的門,主教座堂反映了澳門的精神和文化的演變,鞏固了作為信仰和韌性的活見證。
本報中文部編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