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聖福祿(St Telesphorus,127/128-137/138)
聖福祿是第二位希臘籍的教宗。卡波里利(Memmo Caporilli)所撰的《羅馬教宗》(The Roman Pontiffs)中記載,福祿在復活節前設立七星期的齋戒。
據說,他曾下詔要求每位司鐸,在聖誕夜舉行三台彌撒,並在彌撒中加入新的祈禱文。按當時的慣例,彌撒不會早於「午前禱」(即早上9時至中午12時正)舉行。而在聖誕彌撒中,他下令在彌撒開始時要誦念《光榮頌》:「天主在天受光榮」(Gloria in excelsis Deo)。
福祿及下一任教宗——伊琪,不得不面對由諾斯底主義者(Gnostic)華倫底奴斯(Valentinus)所宣揚的異端。這些是甚麼?「諾斯底主義人士」是「知道的人」(「gnosis」的希臘文意即「知識」,gnostikos是「善於知道的人」),他們的知識立刻使他們成為高人一等的階級,不論甚麼原因,他們當下和將來的地位,與那些「甚麼都不知道的人」,在本質上都是有區別的。(Arendzen, J. (1909). Gnosticism. I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6592a.htm)福祿知道,這種教導會令神秘主義遠離真理與現實。
在華倫底奴斯的異端中,他教導「耶穌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存有,雖然不是神、不是天主,但他逐漸被淨化,並將帶領選民與祂一起,進入『pleroma』或『圓滿』(JS Brusher and E Borden, Popes Through the Ages)。」
《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和聖依勒內(St Irenaeus)較初期的著作,都是說福祿如何殉道,並埋葬在靠近聖伯多祿遺骸附近的地方。

聖伊琪(St Hyginus,138-142/149)
第九任教宗聖伊琪是一名哲學家(參閱《教宗名錄》)。他同樣是一名希臘人,來自雅典。
他規定了神職人員的不同特權,並介定了教會的聖統制(ecclesiastical hierarchy)。
他又規定,新教友在領洗時必需要有代父母,以協助他們善度基督徒生活。
此外,他下令所有聖堂都要舉行祝聖禮。(Caporilli《羅馬教宗》)
他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面對諾斯底主義人士(Gnostics),特別是瑟頓(Cerdon)。他是來自西挪波(Sinope)馬西翁(Marcion)的前驅,他在伊琪在任教宗職務期間住在羅馬。瑟頓承認自己的錯誤,重新悔改並返回教會,但後來又再次陷入異端之中。最後,他被聖碧岳一世逐出教會。
傳統認為,伊琪是殉道而亡,與福祿一樣,被埋葬在靠近伯多祿墳墓的地方。

碧岳一世(又譯:聖庇護一世,St Pius I, 142/146-157/161)
聖碧岳出生在阿奎萊亞。關於他的一個有趣資料是,有人認為他是著名作家、撰寫《何而馬牧者》(又譯《牧者的誡命,The Shepherd of Hermas》)的(Hermas)。(參閱《教父》6)
據說他將復活節的日期,定在三月滿月後的首主日。
他歡迎猶太人加入教會,並制定了猶太人加入教會的規則。
他將諾斯底主義者華倫底奴斯、瑟頓和馬西翁逐出教會。馬西翁隨後建立了自己的教會。所幸的是,教宗在聖猶斯定(St Justin,參閱《教父》10)身上找到了很大的幫助。猶斯定是一位從異教皈依過來的哲學家,熟悉當時流行的各種思想學派。猶斯定是第二世紀最偉大的護教士。 碧岳一世也同樣葬在聖伯多祿遺骸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