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宗本篤十六世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早上於梵蒂岡教會之母隱修院(Mater Ecclesiae)的住所安息主懷,享年95歲。本報特別輯錄已故教宗的生平各事,讓我們一同懷緬若瑟.拉辛格一生所經歷的種種,回顧他對整個大公教會的貢獻。
1927年4月16日:生於德國南部馬克特爾鎮,並在誕生翌日(復活節)受洗
1941年:非自願加入納料少年隊。不久後因有意研習神學成為神職人員而退出
1943至1944年:於奧地利被徵召入伍,先後加入防空部隊、砲兵連、強迫勞動等,但期間二度離軍返家
1945年:逃離軍職返家。在大戰結束時被美軍捕獲,被囚個多月後從美軍戰俘營獲釋
1946年:在德國進修神哲學
1951年6月29日:與哥哥喬治.拉辛格一同晉鐸,及後在慕尼黑聖瑪爾定堂區擔任助理主任司鐸,數月後在慕尼黑耶穌至聖聖血堂擔任主任司鐸
1953年:獲神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為「聖奧思定教會論的天主子民及家庭」
1957年:以「聖文德的歷史神學」論文,獲得大學教授資格,並在弗賴辛的大學教授信理神學
1962年:成為科隆總主教弗林斯樞機的咨議員,並以神學顧問身份出席梵二大公會議,名噪一時,當時他年僅35歲;後來又擔任德國主教信理委員會成員、聖座國際神學委員會成員等
1968年:出版《基督宗教導論》,是他多年在大學教授信理神學的講義彙編;翌年起於多間大學任教信理神學及信理歷史等
1972年:與數位神學家一同創立國際天主教神學雜誌《共融》(Communio)
1976年:出任雷根斯堡大學副校長
1977年3月25日:獲教宗保祿六世任命為慕尼克和弗賴辛總教區總主教,5月28日晉升主教,並以「真理的合作者(Coopertarores veritatis)」(若3:8)作為格言。
1977年6月27日:被提名為樞機,先後二度參與教宗選舉
1981年11月25日: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委任為聖座教義部部長、宗座聖經委員會和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
1986年:任《天主教教理》宗座籌備委員會主席
1991年:歐洲科學和藝術研究院成員
1992年:被選為巴黎法國政治和倫理科學研究院成員
1993年3月:到香港主持由亞洲各國主教團(FABC)舉辦之會議,商討在亞洲的信仰問題,在港期間由湯漢接待及到訪聖神研究中心等地;4日特地來澳作短暫訪問,由林家駿主教等人接待
1998年11月6日:獲選為樞機團副團長;獲法國總統授予榮譽軍團騎士銜
1999年:簽署由天主教和世界路德教派聯盟達成的《成義教義聯合聲明》,此項大公性工作中起了主導作用
2000年:發表《主耶穌》(Dominus Iesus)宣言:「有關耶穌基督和教會救恩的唯一性和普世性」宣言
2002年11月30日:出任樞機團團長
2005年4月19日:以78歲高齡當選為第265任教宗,取名本篤十六世,並稱自己是「天主葡萄園的工人」
2006年:發表在位後首份通諭《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
2007年3月:發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後的宗座勸諭文件《愛的聖事》(Sacramentum Caritatis)
2007年4月16日:在80歲大壽當天發行新作《納匝肋人耶穌》
2007年5月27日:特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和教友親撰牧函,涵蓋多項華人教會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勉勵在華教友保持信德、喜樂與共融,同時欽定普世教會於5月24日同為中國教會祈禱日,數月後更親撰《向佘山聖母誦》,可見他對華人教友的關懷
2007年11月30日:頒佈《在希望中得救:論基督徒的希望》(Spes Salvi)通諭
2009年6月29日:《在真理中實踐愛德》(Caritas in Veritate)通諭
2010年9月30日:《上主的話》(Verbum Domini)宗座勸諭
2011年:到訪德國進行最後一次的牧靈訪問,呼籲人們皈依、懺悔、謙遜,同時邀請教會少一點「塵世化」、「世俗化」,並以基督徒的方式奉獻,好能真正向世界開放
2013年2月11日:因精神及體力下降,自覺不能充分履行教宗職務為由,宣佈辭職,成為繼1415年教宗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
2013年2月28日:正式離任。自此以隱居及寫作方式為教會及繼任人祈禱。
2013年6月29日:教宗方濟各頒佈《信德之光》(Lumen Fidei)通諭,此文件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位時構思和撰寫初稿,最終由教宗方濟各完成。該通論成為教會史上首份由兩位教宗撰寫的文件2022年12月31日:於梵蒂岡教會之母(Mater Ecclesiae)隱修院病逝,享耆壽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