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賢士帶來的智慧(二): 智者下跪

文:文祖賢
譯:何紹玲

「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裏﹖我們在東方見到了衪的星,特來朝拜衪。』」(瑪竇褔音2:1)當他們找到嬰孩,「遂俯伏朝拜了衪」(瑪2:11)

賢士這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告訴我們賢士如何能找到耶穌,或耶穌為甚麼要向他們顯示自己:他們是來朝拜。相反地,黑落德‭(‬Herod‭)‬、眾司祭、民間經師們:他們沒興趣向任何人敬禮。

有些天主教徒,一心只望成為精通聖經的表表者,好能卓異地解釋聖經。他們更整天埋頭鑽研聖經中的詞句或措辭,卻沒意圖去敬拜耶穌。真可惜!

這並不表示我們應忽略查究經文,天主是靠我們人把聖言寫下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研究這一撮人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及他們所用的語言,更應查詢字面的意思。天主教教理(116項)說:「字面的意義,就是那來自聖經言詞所表達、透過釋經學的正確解釋規則所發掘的意義。『聖經的所有意義都以字面的意義為基礎』。」

朝拜乃正義之德行,有物歸原主的意思。可是,我們總愛把正義和社團、弱勢社群或有需要的人混為一談,卻忘記我們主要虧欠的是天主。這德行(指忠誠地給予天主應得的)是四樞德之一,又稱天國之德,是眾義德中之最高境界,是受控於十誡中的第一條。有不少受洗多年的教友,滿以為已履行了這誡條(嗯,除了那些迷信之輩)。其實,每當我們在思、言、行為上也把天主放在第二位,我們已有崇拜偶像的傾向,我們是在崇拜別些人或別些事,但不是天主。

所以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4月14日,在城外聖保羅大教堂對信眾說:「我們要空虛自己心中一切或大或小的偶像,那些只是為求安心找來作庇護罷了。這些偶像往往被我們謹慎地遮蔽着,或許是野心、或成功的滋味、或自我標榜、愛控制人卻不受任何人支配、或一些仍然束縛我們的罪等等、等等。今晚我想你們每人撫心自問,再誠實作答:我們有沒有留意自己哪些隱秘的偶像會妨礙我們敬拜天主的呢?朝拜天主意味着學習與祂同在,摒棄我們隱秘的一切偶像,把祂放在我們生活的中心位置。

朝拜觸動全身,包括軀體和心靈,所以不可說我只用心去朝拜,應和身體一起朝拜。同樣地,也不該只用身體去朝拜,一切言語和動作也應反映內心,故我會用軀體和心靈去朝拜,缺一不可,否則便是虛假的朝拜,對天主是一種侮辱。

用身體去朝拜其中一種姿勢便是下跪。教宗本篤在他著作Spirit of the Liturgy用了一個故事:講述有一个被賦予能看到魔鬼的人,憑這恩惠,他見到樣子非常醜陋的魔鬼,但最觸目驚心的是發覺原來魔鬼是沒膝部的!魔鬼不能跪拜因他只崇拜自己!哎唷!這個嘛…我們在鏡子前也常常發生的呀!

有人曾說:「問題和其解決方案之間的最短距離是地板和膝蓋之間的距離。」亞孟!

有些人說下跪是另類文化,但在亞洲,下跪往往是對最高領導人的崇敬。看看印度教教徒如何崇拜,看看泰國,也看看古代中國。然而,教宗本篤說:「下跪並非源於文化…是源於聖經。」

作為信徒,我們應當從新學習怎去跪,學習怎去向萬主之主曲膝。「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斐理伯書2:10‭)‬」我們更應當從新學習怎去向至聖聖事屈膝,因我們相信天主是真正地、確實地在那裏。

我們要學習怎去敬拜天主,因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領略到祂的偉大;知道祂如何偉大,我們便明白為甚麼要尊重和愛我們的「近人」,(尤其在家中或辦公室裏會令我們生氣的人‭ ‬…‭ ‬哎唷唷!),皆因他們也是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樣而造成。不知敬拜的人是不會明白人類的真正價值,縱使這人是未出生的,或是垂死的。

我們不應因朝拜聖體而忽畧了那些貧苦大眾、病痛纏身、弱勢社群、獄中飽受煎熬的人,因同一信仰能令我們在聖體中看見天主,亦同時能令我們在四周的人身上看到天主。還記得加爾各答真福德蘭和聖若望保祿二世都會在聖體前默想數小時,就是希望能想到一些可以幫助人的方法。‭ ‬

朝拜聖體可以帶給我們平安,令我們明白並不是我們能獨力救世,本篤十六世在通諭《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提到:「是天主統治世界,並非我們…」我們的責任是盡己所能,只要天主允許,結局是由那全智、全仁慈和全能的祂操控。

暫時,我們便好好學習怎去「俯伏朝拜祂」吧。

(《號角報》2015年1月16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