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今天的讀經一(依63:16下-17, 19下; 64:2-7),選自學界稱為《依撒意亞.第三》(第五十六至第六十六章)的部分。學界相信這部分是由依撒意亞先知學派的門生——繼承人在後來所著的。此時,猶大遺民已從長期的巴比倫流徙回到應許之地,著手重建他們的社群。先知呼籲他們,要謹記天主在過去曾經拯救過他們,祂也將會再出手拯救。倒過來說,他們必須持守信實,向上主呼救,請求祂領他們往救恩之地。藉着承認己罪,以及謙卑地把自己放在天主手中,他們便能感受天主在他們中間的臨在。身為天主的子民,他們務必要度一個忠信並成聖的生活,作為滿全他們與天主之間的盟約的部分。
今天舊約選讀的末句,呈現的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圖像:「我們無非黏土;祢是我們的陶匠,我們都是祢手中的作品」(64:7)。要隨時準備好把自己交託在上主手中的這個訊息,也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迴響:「你們要小心,要保持警覺」(谷13:33)。藉着時刻謹記着他們與上主之間的盟約,以及把他們的人生交託在上主手中,以色列子民便能感受到救恩的喜樂。讓我們也在這個將臨期中,學習把自己的人生交託在上主手中,並讓祂塑造我們成為祂更好的、更信實的追隨者。
這主日答唱詠的重句——「天主,請顯示祢的慈顏,使我們獲得救恩」(詠80:4下)——呼求上主使我們做兩件事:回到祂那裏,成為祂信實的子民;以及一百八十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以改善我們生命的情況。在這篇聖詠中【唯禮儀從略】,我們聽到這兩件事將如何發生。我們請求上主,憐憫我們,仁慈對待我們,保守我們,拯救我們。
聖詠第80篇,是一個民族在內外交困時的一篇禱辭。然而,答唱詠第一節中「上主乃天主子民的牧者」的圖像提醒我們,天主並沒有擯棄我們;相反,祂定會出手相救。上主既已在過去就曾拯救祂的子民,祂定會再次出手。閱讀整篇聖詠,提醒我們要忠誠地回應這位拯救我們的天主。
至於今天的福音選讀(谷13:33-37),聽起來像是提到最後的審判和世界的結束。的確,有些學者稱《馬爾谷福音》第十三章為《谷》的《小默示錄》(the little apocalypse)。沒有任何人知道默西亞甚麼時候會再來;所以,耶穌清楚地告誡門徒們,要警覺、小心、醒悟。在《谷》中,這是耶穌在苦難開始之前,祂對門徒們說的最後囑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曾有過小心警醒的時候。譬如,在我們煮一些易燒焦(煮燶)的東西時,在我們照顧病情嚴重的小孩時,或者當我們在外地自行駕駛(或乘搭交通工具)要緊跟指示的時候。在這些時候,我們都知道小心警醒的感覺,因為稍有不慎,我們便會錯過一個重要的機會或時刻。同時,耶穌並不希望祂的門徒們會錯過這重要的時機;祂並不希望我們因為分心而看不到天主在我們中間的臨在。只要我們在面對危險和困難時仍然看見天主和感受到祂的臨在,我們便有所希望:天主的大能的確常在祂子民中間,祂定會出手相救。從這角度來閱讀這篇福音選讀的話,便使我們深信,默西亞定會來臨人間,拯救世界。
「小心警醒」,是各福音按第一世紀古近東地區文化來呼籲基督徒們時刻做好準備不可懈怠的說法。其具體所指為何呢?保祿宗徒的書信在今天(格前1:3-9)對我們有點啟示。《致格林多人前書》是他在大約主曆五十四年在厄弗所向格林多城的信友所寫的。他寫給格城信友的兩封書信的特色之一就是,都有就弟兄姊妹間如何好好相處有所闡釋。一個是以對別人的愛作為行動綱領的團體,就是天主的愛在世中的反映和標記。耶穌基督曾向所有人交出自己,並透過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來向我們展示出我們應如何彼此相愛。因此,那樣的一個團體就是耶穌基督的真見證。
在這個將臨期中,讓我們反思,作為普世基督徒團體的一份子,我們的行動是否合乎耶穌基督的期望。我們是否時刻小心警醒,為天主的和平與公義的國度作見證?只要我們能夠做到,我們便能成為天主對世界的愛的見證。正如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通諭中所寫道: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Caritas in veritate)是促進每個人及人類真正發展的主要動力。耶穌基督在世的生命,尤其祂的死亡與復活,為這『真理中的愛德』作了見證。愛德(caritas)是一股非常的力量,它使人們勇敢而慷慨地獻身為正義與和平服務」(在真理中實踐愛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