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在救恩的歷史中,不少男女都經歷到天主。這種經歷就像神學的主觀來源。與天主個人的遭遇,通常是由聖經的見證所激發起,並在聖神的光照中,於教會內閱讀。因此,信友的經歷與教會的信德與生活緊密地聯繫,並防止神學成為一種單純的智力追求。這種經歷滋養神學的活動,並確保其方向是正確的。 1. 經歷的觀念與重要性 – 智力主義的危險性 在一個平衡的神學中,經歷不應與知識分開。當一個人只堅持並只著重知識而忘記經歷,他能墮入偏重理智者(或知性論者)和我們信仰中的部份想像。基督宗教的教導也是以人類的情感方面作基礎:這是仁愛、恐懼、希望、仁慈、慈悲與寬恕的教導。
(梵蒂岡新聞網訊)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5月底開幕,持續到11月26日。展覽設於古代威尼斯共和國的造船廠和海軍基地,全球各地的建築師在63個國家館中展出他們的作品。
文:鄭霆鋒醫生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 我們天主教在這個安樂死這議題上甚為重視。教理上一般上的判斷是最重要分別尋常與不尋常方法。尋常的方法是指所用的治療成效機會大,花費相對不高,不給予病人增加太大痛苦;不尋常方法是指所用的治療成功機會甚微,而代價包括費用昂高,為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這個分辨應用起來說來容易,實質卻不易明瞭。傳統尋常和不尋常方法很難分開,醫護人員與病人等只可細心的決定。信理部「安樂死聲明」也用了現代倫理神學的辭彙相稱的和不相稱的方法,提示我們對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