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lau Yung 今年正值「聖若瑟年暨『愛的喜樂』家庭年」,父親議題得以隆而重之走進牧民活動。「聖若瑟家的七個父親特質」及「澳爸的故事」,先後分享了聖若瑟的父職楷模以及身為一名基督徒父親的經驗,讓父職有更多屬靈方面的教導與參考,確是天主的恩寵。以現今趨向晚婚的社會風氣來看,當成為一位父親,一般已踏入中年,或至少前中年時期。作為一位男士,尤其是一名父親,在這人生階段要接受的挑戰,是從四方八面而來的。有見及此,筆者將在未來數篇文章中,欲從心理學角度一談所謂的中年危機,嘗試揭開中年人可能遇到眾多困境的深層心理原因,希望讓男士對自身的成長及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及掌握,而女士亦可藉此更明瞭男士的內心世界,支持丈夫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更重要的是,文末亦會探討有關心理學的進路,是否跟天主教的教導有交會的地方。盼望藉着耶穌基督的帶領,父親們都可身修而後家齊及營造出一個聖家的影子。
朗貝爾遭醫院斷食斷水離世 教宗方濟各關懷其父母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早在2018年就為法國病患朗貝爾(Vincent Lambert)發出兩次呼籲,但他最終在本月11日遭拔除餵食及供水系統而離世。此前,教宗曾致電其父母,向他們表達關懷。 教宗方濟各對法國病患朗貝爾的悲慘事件投以莫大的關注。朗貝爾於2008年經歷了一場車禍後,一直處於「植物狀態」或「最少意識狀態」。今年7月2日,法國蘭斯醫院的醫護人員中止了朗貝爾的餵食和給水系統,認為繼續照護這名42歲的病患等同於不合理的頑強治療。然而,朗貝爾並非臨終病患,他的心跳和呼吸依然自主。
梁展熙 在(甲年)四旬期的第三、四、五主日,我們會讀到《若》中的三個信仰萌芽(to come to faith)的故事。今天的教會禮儀,一般強烈建議在合共於三個主日(即四旬期三至五主日)舉行的三階段考核禮的彌撒中誦讀這三篇福音,無分甲、乙、丙年。原因大概是,當中有激勵人心的人物,又有深富象徵意義的水和神,光和信,死亡和生命,這一切都是用來作候洗教理講授的理想材料。不過,我倒想用另一個角度,從《若》第四章中的撒瑪黎雅婦人切入,來看看今天的福音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