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中年為機】(6) — 解鎖
文:Nicolau 不論是艾力遜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所說的常態危機,還是容格所說的人格面具,都是指一個人的早期負向經驗。不論大小,它都可能使人的身心一直無法充分健康地生活,所以將早期生活經驗與成年的狀況聯繫起來,有助於理解人們發展的途徑。外國有一個研究,在2988名中年成年人(30-60歲)的樣本中,檢查了在17歲之前經歷父母死亡或離婚的中年人,這些事件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影響。結果表明,對於男性來說,父母離婚與這些男性減少和別人的正向關係、低自我接納、對環境的掌握程度降低以及抑鬱感加劇有關。同時,父母離婚預示着子女將來有更多身體健康問題。而父母的死亡預示着男性將會變得更自主,女性則有更多的患抑鬱症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要成功轉化,中年人是需要重新檢視生命、關係及目標,以及嘗試找出讓心理上投入的新領域。
【聖言之光】我們的臨在 基督的臨在
文: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在復活期的第三個主日,今天禮儀接續上主的主題,即復活的主的顯現;但今天禮儀的重點,則放在信仰團體中的見證人怎樣顯出復活的主的臨在。我們可以在宗徒們的服務式領導之中、在他們宣講和教導的證辭之中,以及在信實地活出這份見證的生命之中,認出復活的主在我們中間的臨在。
【李斌生主教特別文告】我們不能轉面不顧許多人的痛苦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來到五月,澳門欣喜地邁向全面復甦。與此同時,我們卻清楚知道新冠肺炎對全世界影響甚廣,全球至少有20萬個家庭經歷親人離世,封城讓各地經濟活動暫停,商戶經營艱難,外籍勞工無法返回工作崗位,又或者滯留在外既沒有工作但又回不了家,街頭小販沒有生意,連乞丐也不能行乞,糧食危機正逐漸浮現。一次疫症讓很多人突然變得貧窮,不只是經濟上,還有精神上,因為社交距離造成的孤獨,或是被歧視、被遺忘、甚至被隔離。即使在澳門,也有不少澳門居民及外籍勞工經歷著無薪假、失業、進而出現交屋租、還貸款困難的經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