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聖玻尼法四世(Pope St. Boniface IV)
(公元608年8月25日 – 615年5月8日)
第67任羅馬教宗以聖額我略一世(Pope St Gregory I)作為榜樣,並在他的教宗任期內任職。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稱他為「摯愛的兒子玻尼法執事」。玻尼法是一名本篤會隱修士,他跟隨聖額我略一世的步伐,將自己的住所改建為隱修院,推廣隱修修道生活。
公元609年,玻尼法四世「祝聖了異教廟宇萬神殿(Pantheon),以紀念聖母瑪利亞和諸位聖人,從此將11月1日定為諸聖節」(Caporilli,《教宗名錄》)。萬神殿(Pantheon,希臘原文為 pantheion,來自 pan -「所有」和 theion 「聖」,來自 theos「神」),原先供奉維納斯(Venus)、 朱庇特(Jupiter) 和瑪爾斯(Mars),之後改名為聖母瑪利亞和殉道者大殿(Basilica of St Mary and the Martyrs)。萬神殿本來的模樣建於公元前25年,但因為大火的緣故,皇帝哈德良(Hadrian)於公元609年將神殿重建為現在的圓頂模樣。兩個千禧年之後,萬神殿的圓頂依然是乞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的穹頂。圓頂有一個直徑九公尺的圓形洞口,稱為 “oculus”(拉丁文意為「眼睛」)。這“oculus”是殿宇惟一一處自然光源。它象徵著與神的聯繫,同時也可以作為日晷使用。它還能提供通風並有助於固定圓頂。它讓雨水能夠滲入,並透過地上設有的排水系統收集雨水。在獲得拜占庭皇帝福卡斯(Phocas)的准許後,聖玻尼法四世將萬神殿改為我教的教堂,使這座建築免於封建戰爭帶來的摧毀。
聖玻尼法四世個性突顯傳教士的熱忱,尤其是對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傳教事業。他與倫敦的第一位主教──坎特伯雷(Canterbury)總主教和埃塞爾伯特王(King Ethelbert of Kent ,公元550年-616年)保持聯繫。埃塞爾伯特王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英吉利王(Anglo-Saxon king)。
作者Brusher and Borden也寫道,教宗聖玻尼法四世「也與愛爾蘭的傳教士──帶有幹勁、不眠不休、受人愛戴的─聖高隆龐(又譯作高隆邦,St Columban,公元543年-615年)有密切的往來。聖高隆龐是愛爾蘭人傳教熱忱的典範。聖人此前已經在高盧和瑞士地區宣講福音。現在他活躍於意大利北部倫巴第(Lombards)人的地區(《歷代教宗》第134頁)。
教宗聖玻尼法四世的教宗任期並非一帆風順。在那期間,羅馬遭受瘟疫、飢荒和洪水的來襲。
教宗退下來後住在自己建設的隱修院,並在那裡與世長辭。
聖德吾一世(Pope St. DeusDedit 或Adeodatus I)
(公元615年10月19日 – 618年11月8日)
教宗聖德吾一世(Pope St. Deusdedit,拉丁文意為「天主給予」或Adeodatus,意為「被天主賦予」)「他因他的仁愛和熱枕而聞名於世。他鼓勵和支持司鐸,因為他們在當時的政治動盪中淪為赤貧之人。他的教區也遭遇嚴重的地震(公元618年),而且麻風病的可怕災難驅使他成為安撫受苦者的英勇典範」( Kelly, Leo)。
與此同時,在東方的拜占庭皇帝的權力正在衰落,這得以讓教宗在世俗權威上擁有更多的權力。教宗聖德吾一世試圖說服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領袖們增加資助,以重建教堂、隱修院和公眾建築等等。
教宗聖德吾一世跟隨教宗沙彬(Pope Sabinian,公元604年-606年)的習慣偏好任用世俗(教區)司鐸【secular (diocesan) clergy】。教宗聖德吾一世推翻了教宗聖額我略一世和其前任教宗聖玻尼法四世委任隱修士擔任教廷行政崗位的政策的慣例,並以教區司鐸來取代他們。他在羅馬教區祝聖了14名新司鐸。這是自教宗聖額我略一世擔任教宗後首次舉行。按他的遺願,他離世後將一筆錢留給世俗教區司鐸。
「他是首位在教宗詔書(Bulls)和教宗諭令(pontifical decrees)上使用印章的教宗。他的教宗印章是現時梵蒂岡保存得最古老的印章」(Caporilli, 《羅馬教宗》)。教宗詔書(Bulls)一詞來自拉丁文bulla──印記,由此便用來指稱該文件本身。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