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進入祂的情感世界


與朋友或家人坐下來談論關係狀態,對我而言總難以啟齒。因為話題一開,未曾觸及的情感便接踵而至,教人不知所措。然而,這種在人際溝通中的遲疑,與我在祈禱中經歷的直接與坦誠,形式了鮮明的對比。


有天祈禱時,我與主的對話圍繞《路加福音》第九章十八至二十七節。主開門見山地問我如何看待祂──「但你們說我是誰呢?」(路9:20)祂彷彿牽著我的手,帶我回到當時的場景:「那時我獨自祈禱,門徒與我同在。我們相處已久,我想聽聽他們如何認定我的身分。他們答案紛紜,卻都不確實。最終,在父的啟示下,伯多祿說出了:我是天主的受傅者。那麼,親愛的,妳說我是誰呢?」

「祢是我最親密的朋友!這份親密存在於所有關係之中,卻又超越一切關係。」我回答說:「自從開始默觀路加福音,我意識到是祢主動進入我的世界,由外而內地參與,讓我在祈禱與生活中更多感受祢。不論是工作的疲累、聖堂朝聖、帶領避靜、病苦之中,或與人短暫失去連結時,我的人性經驗正被聖化。祢已穿透我的生活,讓我在這些經驗中觸摸到祢的情感與心思。這遠超我的理智,完全是聖神的工作。當我深入默觀自己的生命,幾乎在每一個片段中,都真實地遇見了祢。」

這個回答,也成為我靈性視角的轉折點。以往讀聖言,我總關注經文對「我」的啟發,焦點落在自己身上:這個字對「我」有何意義?「我」該如何實踐?這些問題固然重要,但自那次回應耶穌之後,我關心主的心情、想法與感受,遠勝從前。正因祂是天主子,祂表達的方式常出乎我的預料,但透過聖言,我總能找到進入祂心靈的路徑。

暑假與家人旅遊時,我在《瑪竇福音》再次遇見關於耶穌身分的奧秘。耶穌表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受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的許多痛苦,並被殺,第三日復活(瑪16:21)。伯多祿無法接受師傅選擇的苦路,耶穌卻嚴厲斥責他:「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

「你是我的絆腳石」這一句,主邀請我從認識自己,轉向深入祂的情感世界。

動身旅遊前,我祈求平安與幸福,而旅程中也處處感受到天主的祝福。然而在結束前一天,我於酒店房間正享受難得的安靜,回味與家人的美好時光時,妹妹突然按門鈴,急切地詢問一件小事。我既意外又困惑:她為何始終惦記著這件事?我不是說過回家再處理嗎?

我察覺自己開始煩躁。即便問題很快解決,我卻已為此動了怒氣,回到書桌前再也無心祈禱閱讀。在那發牢騷的五分鐘裡,內心出現兩種聲音:一是繼續生氣,二是轉向天主。我明白,若持續定睛於這些小事,怒氣只會蔓延;我必須將注意力轉向那些賦予我生命力的人與事,與主連結。

稍後我重新坐下來祈禱,讀到「絆腳石」一句時,深感對應。我感受到妹妹的不安,她的渴望可能不是答案,而更多的只是一份簡單的同在。我同時看到那個渴望有片刻安寧的「自己」,那又是一份很「謙卑」而絕非苛求的渴望。但我也看到主的渴望:你們當彼此相愛!我看到我對受干擾的不耐煩,正是成全主所渴望的「絆腳石」!它像一粒發霉的種子,若任其隱藏,只會持續霉變;但若祈求聖神轉化,它也能成為和平的種子。主對我說:「就像妳前兩天吃到帶有霉味的海鮮,吞下去會引發不適。同樣,不要讓發霉的種子在內心發酵,要立刻到我這裡來。」

我由衷感恩,主以日常事例讓我明白:看似微小的情緒,也足以使我遠離天主;而惡神的作為,正是要破壞人心中的平安。我也更能體會主當時的心情──祂之所以嚴厲斥責伯多祿,是因為撒殫正試圖藉他阻撓默西亞的苦路,使祂偏離父的計劃。

主,若沒有祢親自啟示,我無法憑自己認識祢,更無力回答「祢為我是誰」。求祢賞賜恩寵,使我更深理解祢的話語,讓它在我的生命中扎根、成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