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L神父:
我們是來自越南的天主教家庭,現居加拿大,育有三名青少年子女並飼養一隻狗。養育子女向來不易,而在當今世俗化的社會中養育孩子更面臨獨特挑戰——從媒體影響到同輩的壓力,從相對主義到對信仰的公開敵意。我們常思索:如何在世俗環境中培育子女,使他們愛天主並扎根於教會?懇請神父賜予指引,我們將懷著祈禱之心靜候您的回音。
感謝您,並致上來自加拿大的問候!
平家
親愛的平家:
感謝你們的祈禱與問候。得知我們的《O Clarim》媒體事工已傳至加拿大,我們深感歡欣。教會教導我們,家庭是「家庭教會」——信仰傳授與實踐的首要場所。身為父母,我們是子女的首位教理導師。這意味著我們不應將靈性培育外包給堂區或天主教學校,而是要每日親身實踐、教導並樹立榜樣。
孩子透過所見所聞學習。若願他們重視聖體,就必須讓他們看見我們對聖體的敬畏;若願他們重視祈禱,就必須讓他們看見我們跪地祈求的身影;若願他們追求美德,就必須讓他們看見我們自身為成聖而奮鬥的掙扎。我們的不足反而成為恩寵的契機——道歉、寬恕、重新開始,正是我們能給予子女最深刻的天主教生活教誨。
教會始終是引領方向的明燈,而天主教父母擁有塑造子女真理與虔誠的強大工具。
- 成為信仰的首位見證者
孩子從所見所聞中學習的遠多於聽聞。身為父母的你們才是信仰的首位導師,而非教理導師或學校。當孩子看見父母虔誠祈禱、忠實地參與彌撒、以誠實與仁愛生活時,他們自然會吸收相同的價值觀。信仰必須先以身作則,再傳授教導。
- 將家庭化為家庭教會
《天主教教理》稱家庭為「家庭教會」(CCC 1655–1658)。天主教家庭不應僅是棲身之所,更應是實踐信仰的場所:
每間房懸掛十字架
設置家庭祈禱角落或小型祭台
共同誦念玫瑰經
慶祝瞻禮日與禮儀期
當家庭彰顯天主教特質,信仰便自然融入孩子日常成長。
- 守護孩子的心靈與思想
當今世界確實充斥著與天主教價值觀相反的訊息——透過電視、音樂、社群媒體及同儕影響。父母應以愛心而非恐懼擔任守護者。設定科技使用界線、監管資訊攝取、敞開心扉討論道德議題,這些都是保護而非限制的舉措。
- 教導他們「為什麼」,而非僅止於「是什麼」
在世俗的世界中,天主教兒童的信仰將面臨質疑、挑戰甚至嘲諷。為此,父母不僅要傳授教會的教義內容,更要說明其背後的緣由。當孩子理解聖體聖事、道德規範、性教育及社會正義等教導的根基時,便能培養出堅定的信心與抗壓韌性。
- 引導他們扎根於聖事
聖事並非可有可無——它們是生命線。定期告解、時常領聖體及堅振聖事,能為孩子預備信仰之戰。當人力用盡時,聖事恩寵將賦予力量。
- 培育信仰中的情誼
孩子雖接觸世俗世界,更需天主教同輩。青年團體、天主教學校或堂區活動能建立充滿信仰的友誼,強化家庭教育的根基。
- 裝備他們屬靈性的戰鬥
父母須提醒子女:生命其實是一場靈性的戰場。教導保佑禱文、聖母瑪利亞敬禮、信賴守護天使,將賦予孩子抵禦誘惑與沮喪的實用工具。
- 保持耐心與堅持
沒有父母能將孩子完全隔絕對外界的影響。掙扎、懷疑甚至叛逆也在所難免。最關鍵的是持之以恆的關愛與祈禱。聖莫尼卡為其迷途的兒子聖奧斯定祈禱數十年,天主終予回應。恆常的祈禱蘊藏著無窮的力量。
在世俗的環境中教養子女,並非將其與世隔絕,而是賦予他們應對的能力。天主教父母蒙召成為見證者、導師與守護者,協助子女在面對壓力時要堅固信仰。藉著祈禱、聖事及以基督為核心的家庭,孩子能在任何文化堅強地成長為忠信的天主教徒。世俗雖遍佈塵世,但您的家可成為信仰的聖所。教導子女明白他們首先屬於基督,任何世俗影響都無法將他們從祂身邊奪走。
歸根究底,我們養育子女並非為世俗接納,而是為天國接納。願孩子們熱愛天主、擁抱美德,並將信仰勇敢地帶入成年。
誠摯地,
L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