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耶穌聖心會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
生命是天主賜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不能浪費它。我們應如何生活,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有意義?
這個主日,我們聆聽的天主聖言邀請我們生活在基督內,向祂學習天主所珍視的事物,並警惕那些使我們與天主和我們自己疏遠的選擇。
《訓導篇》(希伯來原名Qohelet意為「教師」或「宣講者」)以一個鮮明、看似悲觀的觀察開篇:「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1:2)。它呈現了一種對人生追求的清醒看法。即使一個人以智慧和技能勞作,其工作的成果也會留給那些沒有為之辛勞的人。《訓導篇》稱此為「虛幻」。希伯來語中翻譯為「虛幻」的詞,字面意思是「空氣」或「風」,它傳達了一種無形的概念,一種我們無法掌握、缺乏一致性的東西。
相反,「亞孟」一詞——在各種語言中被廣泛理解——表示堅定和可靠。它是人們賴以建立的基礎,就像聖伯多祿一樣,被稱為耶穌建立祂教會的「磐石」(瑪16:18)。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瑪7:24)。
《訓導篇》的經文與聖詠第90首形成張力。這個主日的答唱詠懇求:「使我們清晨即飽享你的慈愛,讓我們能歡欣鼓舞天天愉快!」(詠 90:14)然而,《訓導篇》卻說:「其實,人天天所有的事務,無非是悲苦和煩惱;而且夜裏,心也得不到安息:這也是空虛。」(訓 2:23)天主教的聖經詮釋邀請我們保持這些張力,並將聖經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閱讀。
貪婪的偶像崇拜與更新的呼喚
福音讀經提供了一個解釋的關鍵:貪婪。聖保祿稱其為一種偶像崇拜(哥3:5),因其扭曲人的終極忠誠,正如耶穌所說,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參瑪6:24)。《訓導篇》中提到所描述勞碌者的目標,不是「內心的智慧」,也不是「充滿天主的慈愛」(詠90:12,14),而是積聚財產與蓄藏。
保祿在談到我們信仰的核心時,也使用了同樣的「虛幻」概念:「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他補充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15:17)。沒有基督,我們仍然陷於不確定和悲傷之中。
但是,在向罪惡死去之後,我們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了。我們的生命現在隱藏在祂內,等待在光榮中被啟示。
這些反思在澳門引起了共鳴——這是一個富裕的城市,許多人的生活都以金錢利益為中心。對於成千上萬的遊客來說,「不勞而獲」是這個城市賭場中的每日希望。然而,物質上的富裕並不能治癒心靈。痛苦、抑鬱、焦慮和失眠困擾著許多人。最令人擔憂的是自殺人數的上升:根據消防局的數據,截至2025年4月30日,澳門記錄了69起疑似自殺個案。
在福音中,耶穌敦促我們「要謹防各種貪婪」,因為我們的生命「並不在於資產」(路12:15)。我們應該關心並為之勞作的是「在天主前致富」(路12:21)。
為了說明這種危險,耶穌向我們講述了愚蠢的富人的比喻——這個人認為他可以通過積累財富、安於舒適、過著不關心自身以外任何事情的生活來確保自己的未來。耶穌稱他為愚蠢,不是因為他成功了,而是因為他未能理解天主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那麼,什麼佔據或困擾著我們?我們為之奮鬥的是什麼?我們勞作的對象是什麼?
耶穌警告我們,要謹防各種形式的貪婪。貪婪的對象不僅限於財產或財富——它還包括權力、榮譽、地位和身份。
祂深知我們的心很容易被渴望被注意、被認可和被拉入以自我為中心的追求所迷惑。貪婪會使門徒誤入歧途,將注意力轉向偶像:舒適、操縱、控制和權力。最終,貪婪的人封閉自己,不理天主,並成為自己的偶像。
聖保祿告訴我們,既然我們「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了」,我們就應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哥3:1)。
這呼應了耶穌所說的,要「在天主前致富」(路12:21)。那麼,天主重視什麼呢?第二篇讀經提供了答案:我們要「脫去舊人和他的作為」(哥3:9)。保祿將這些惡習定義為「淫亂、不潔、邪情、惡慾和無異於偶像崇拜的貪婪」(哥3:5),並敦促我們「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即是照創造他者的肖像而更新」(哥3:10)。我們藉著聖神的力量,被塑造為基督的形象。在祂內,藉著洗禮,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
貧困者的見證與傳教的寶藏
因此,讓我們問自己最關鍵的問題:我們的生命真正由什麼組成?我們在天主所重視的事上是富有的嗎?
在剛過去的七月,我帶領一群傳教青年到非洲的佛得角進行傳教體驗。我們親眼目睹了許多貧困家庭的深刻信仰和喜樂。在那裡,我們與積極參與傳教的當地年輕人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最引人注目的一刻是,我們看到這些年輕人如何珍惜聖體聖事,以深刻的敬畏和虔誠擔任輔祭。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這是我們傳教的真正禮物。在那裡,上主開啟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認識到祂真正重視的是什麼:「祂願意所有的人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窮人通過他們的簡樸和信德,教導我們珍惜我們的生命,並將其獻給那唯一能以祂的慈愛充滿我們的主,使我們一生都能事奉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