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新約見證人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新約見證人】若望宗徒:烈焰與救贖之路

文:甘天霖神父 (Jijo Kandamkulathy, CMF)  

聖母聖心愛子會

雷霆之始

夕陽沉入加里肋亞的山丘,將金色餘暉灑在塵土飛揚的小徑上。若望與兄弟雅各伯疾步跟隨耶穌,心中憤懣難平——撒瑪黎雅村莊竟拒絕接待他們,甚至拒絕了默西亞。

若望緊握雙拳,不公的怒火在胸中燃燒:「主!要我們如同厄里亞般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話語中毫無遲疑。

耶穌停下。沉默在他們之間蔓延。當祂轉身時,深邃的目光注視著若望的面容——不帶怒意,唯存憂傷。

「若望……你仍未明白。」

雖一絲羞愧掠過心頭,但若望胸中的烈焰還未熄滅。他們侮辱了默西亞!難道公義的審判不該降來嗎?天主的國不是該挾威能而降臨嗎?

耶穌將手按在若望肩上:「人子來不是來毀滅人,而是來拯救人。」

若望黯然垂首,默然不語。這是他初次感到,恩寵如細流,溫柔地洗滌他暴烈的本性。但他真的領悟到了嗎?尚需時日淬煉。

雄心之

數週後,若望與雅各伯靜靜地來到耶穌跟前,低聲而急切地請求:
「師傅,當你進入光榮時,請讓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若望屏息等待,期盼耶穌應允給予他們這份「光榮」。畢竟,他們是最親近的門徒!他們忠誠相伴,見證每一項奇蹟、聆聽每一句教誨,理當配得這地位。

耶穌卻嘆息搖頭:「我飲的爵,你們能飲嗎?」

若望遲疑了。他渴望大的成就,渴望自己的名字與默西亞一同銘刻青史。最終,他點頭道:「主,我們能。」

耶穌神情柔和,語氣卻堅定:「你們必要飲我的爵……但坐在我左右之位,並非由我賜予。」

若望心中一陣刺痛。他多麼渴望緊隨耶穌,在祂的天國中居首。為何主不明白?

十字架

一切驟然崩塌。耶路撒冷的街道在哀慟中顫抖。

耶穌正在死去。

若望站在十字架旁,渾身顫慄,目光無法從主身上移開。其他人在哪?伯多祿何在?他們都因恐懼逃散了。

身旁傳來輕柔的聲音——是瑪利亞。

她沒有捶胸大哭,但每一道面紋都刻滿哀傷。她凝視受苦的聖子,若望的心也為她碎裂。

此時,額上滴血的耶穌俯視他們,聲音微弱卻清晰:「女人,看,你的兒子。」
祂的目光轉向若望:「看,你的母親。」

若望喉頭一緊。耶穌將瑪利亞託付給了他。這一刻的重擔,徹底壓碎了他昔日的野心。

這就是愛——不是烈火的審判,不是權位的爭逐,而是犧牲的愛。

他默默點頭,強忍哽咽,向瑪利亞靠近一步。從此,他永不離她左右。

歲月流逝,若望不再追逐權勢。

如今,他只追求愛。

在厄弗所,他寫信給信徒:「天主是愛。」

昔日欲召天火焚村之人,如今勸誡世人彼此相愛。他如雷的性情不是直接抹去,卻在恩寵中得到煉淨。

暮年的若望坐在爐火邊,門徒期待轟轟烈烈的故事,他卻只是反覆叮嚀:
「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

終於有人問:「師傅,為何你總是這句話?」

若望微笑,目光遙遠,彷彿重見當年十字架下的場景。
「因為,這已足夠。」

一、救贖重於譴

初為門徒時,若望渴求公義,甚至詢問耶穌是否該召天火焚毀撒瑪黎雅人(路9:54)。耶穌卻引導他明白:天主的道路是救贖,而非毀滅。


反省:真正的力量在於修和,而非定罪。

二、謙卑勝於野

若望曾求在天國中居耶穌左右高位(谷10:35-37),這是他對領袖本質的誤解。耶穌提醒他:天國的偉大不在權勢,而在服務與犧牲。


反省:真正的領袖是謙卑服侍,而非追求地位。

三、苦難中的忠勇之

當其他門徒四散逃離,唯獨若望獨自站在十字架下(若19:25-27)。他臨在基督面對最黑暗和無助的時候,見證了他的忠誠、勇氣與愛。

反省:真正的愛不僅是在歡樂時陪伴,更是在苦難中信靠。

四、照顧他人的責任

耶穌將母親瑪利亞託付給若望,這份深厚的信任標誌著他的成熟——他已預備好超越自我,守護他人。


反省:愛是犧牲,要求我們深切關顧他人。

五、仁愛為至上使

晚年若望寫下「天主是愛」,從烈火門徒徹底轉化為愛的宗徒。他留給教會的最後訓誨簡而深邃:「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


反省:愛是最偉大的誡命,超越人的野心、仇恨與驕傲。

六、皈依成長的力

若望並非生而完美的門徒,但在與耶穌同行的歷程中,他逐步蛻變。昔日追求權勢與公義之人,終成宣揚慈悲與共融的使者。


反省:聖寵使我們超越本性的軟弱——人人皆可獲得聖化的生命。

結語:被愛化的生

若望的旅程映照出與基督同行的轉化力量。他的過失不是被抹去,而是被救贖,重塑成為新約中寫有關「仁愛」最多的一位門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