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李斌生主教復活節文告
讓我們的旅途成為每一次與天主更親近的機會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阿肋路亞!
「你們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了,他已復活了。」(路二四5-6)。在這光榮的復活節,我們不僅慶賀主的勝利,更被召喚成為「希望的朝聖者」,特別在2025年禧年的特殊時刻,帶著信仰、盼望與愛德,踏上一場與天主及彼此相遇的旅程。
天主教會在今年迎來教宗方濟各宣佈的「禧年」,主題取自聖保祿的勸勉:「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羅五5)。這份詔書提醒我們,基督徒的希望根植於天主的愛,超越一切試煉與不確定性。教宗呼籲我們在這禧年期間,努力成為世界的鹽與光,帶著更新了的盼望走向未來。復活節的喜樂與禧年的恩寵交織,讓我邀請各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假期和朝聖時,重新發掘我們信仰的意義與天主特意交給我們的傳教使命。
禧年:充滿希望的旅程
教宗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指出「重新認識忍耐」對我們自己及他人的益處及價值。聖保祿宗徒在談到忍耐時,經常提到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對天主的應許充滿信心,他也首先見證了天主的耐性,祂是「願賜忍耐和安慰的天主」(羅十五 5)。忍耐是聖神賜予的果實之一,它支撐著我們的望德,並使之成為一種美德和生活的方式(望德不叫人蒙羞,4)。教宗所題及的希望不是空洞的願望,而是建立在基督的復活與愛上的堅定信仰。
教宗在禧年鼓勵我們走出去,成為「希望的朝聖者」。朝聖,不像我們一般的觀光旅遊,它是一段「具有目的的旅程」。朝聖的動機是開放自己的心靈,讓天主的經驗轉化我們,而不僅僅是追求到達某個目的地。因此,假期不只是單純的休息,而是成為與天主相遇、聆聽祂聲音的過程。無論是復活節的短暫假期,還是稍後的夏季長假期等,我們都被邀請將這些時刻轉化為靈魂的更新,成為每一次與天主更親近的機會。
當假期超越休息,成為靈魂成長的時刻,觀光(tourism)與朝聖(pilgrimage)的不同就顯而易見:觀光者以僅有時間,為拍攝照片或完成旅遊清單而行動;而朝聖者則是「帶著目的行走,超越日常生活的界限,尋求天主的足跡,與天主再次相遇」。
「走出去」也不僅限於身體形式上的。先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說過:「假期時間提供了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在令人深思的自然奇觀前停下來…與自然的接觸中,人們重新發現自己的正確定位,重新認識自己作為受造物,既渺小又獨特,內心向無限敞開,擁有『尋求天主』的潛能。」(主日三鐘經,2005年7月17日)讓我們不妨在假期中停下匆忙的腳步,靜靜地凝視造物主的創造之美,聆聽天主的聲音,並與家人、朋友分享信仰的喜樂。
成為希望的見證
作為「希望的朝聖者」,我們不僅為自己尋找希望,更被召喚帶給他人希望。我鼓勵大家前往澳門教區指定的禧年朝聖地點,包括「聖若瑟修院聖堂」及「主教山海崖聖母小堂」進行朝聖活動並完成指定的善工,一同獲得聖教會之禧年大赦,使每位教友都能在這禧年「感受到瑪利亞的親近,她是最慈愛的母親,從不離棄自己的孩子。」(望德不叫人蒙羞,24)
最後,我邀請大家一起默想,祈求復活的主賜我們勇氣與智慧,成為這世界的希望。願聖母瑪利亞,望德之母,陪伴我們每一步,帶我們走向2025年的禧年,滿懷希望地迎接主的恩寵。
天主教澳門教區
+李斌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