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老楞座堂(Igreja de São Lourenço)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築之一,也是天主教會在遠東地區存在和影響的活見證。此聖堂也是其中一所盛載着澳門葡萄牙族群悠久歷史的聖堂,也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聖堂之一。
聖老楞佐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當時,由於耶穌會在澳門的角色和葡萄牙皇室的支持,澳門成為天主教於亞洲發展的關鍵地。
聖老楞座堂最初由耶穌會會士於1560年左右建成,作為他們在澳門傳教的一部份。其建造地點是一座俯瞰澳門內港的山丘,這個戰略位置象徵着對航海員以及整個社區的看顧。
這座教堂紀念的是公元三世紀的天主教殉道者聖老楞佐,因其奉獻精神和勇氣而備受尊敬和欽佩。聖老楞佐堂又俗稱為「風順堂」。此俗稱源於「風信堂」,寓意「順風順水」,因為當時的葡萄牙人多從事航海貿易,而宏偉的主樓梯上,有一道能看到大海的門。航海員的家人均在樓梯上聚會和祈禱,等待着他們至親安全和平安歸來,在那裡看着遠處的船隻進入內港。
建築
聖老楞佐堂以其葡萄牙建築風格著稱,外觀融合了歐洲古典主義與巴洛克特色,外牆以黃色為主調,搭配白色線條,兩座鐘樓對稱分佈於立面兩側,頂部飾有十字架。內部裝飾華麗,主祭台供奉着主保聖人聖老楞佐的聖像。

事實上,聖堂的結構最初很簡陋,由木頭和泥土製成。但木製結構易受風雨侵蝕,幾個世紀以來,聖堂經歷多次重建與修繕:
- 第一次重建與石構轉型(1618年)
- 隨着澳門成為葡萄牙東方貿易的重要據點,聖老楞佐堂於1618年進行了首次大規模重建。這次改建放棄了木製結構,轉而採用更耐久的石材和磚瓦,奠定了教堂的基本格局。建築形式開始受到歐洲宗教建築的影響,內部可能已初具十字形布局。雖然此階段的教堂仍較為樸素,但為後續發展提供了穩固基礎。
- 修復:融合巴洛克與古典主義(1768年與1846年)
- 隨着澳門經濟繁榮,教堂於1768年進行了一次重要修繕。這次改進強化了結構,並引入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元素,例如曲線造型和華麗細節。外牆可能在此時開始採用淺色塗層,內部裝飾也更為精緻,此時亦在主祭台加上主保聖老楞佐的聖像。
- 擴建(1846年)
- 十九世紀中期,澳門的城市化進程加速,聖老楞佐堂於1846年再次擴建。這次改建確立了教堂的現有規模,內部正式形成完整的十字形布局:中央為主殿,兩側設有小聖堂,後方為祭台區。外觀上,教堂新增了兩座對稱的鐘樓,增強了建築的對稱美感,並融合了古典主義的簡潔線條與巴洛克的裝飾性。黃色外牆與白色邊框的搭配也可能在此時定型,成為其標誌性特徵。
- 最終的修繕及現代的元素(1898年)
- 1898年的修繕是聖老楞佐堂歷史上最後一次重大改造。這次修復完善了內外細節,例如主祭台的雕刻、彩色玻璃窗的安裝,以及外牆的裝飾性浮雕。教堂的立面呈現出更強烈的巴洛克風格,同時保留了古典主義的和諧比例。周圍的環境也得到美化,設堂區花園和石十字架(刻有「INRI 1627 e 1811」)成為歷史的見證。
聖老楞佐堂的建築與結構歷史,反映了其數世紀的演變,從木構到石構,從簡樸到華麗,其結構的每一次改變都與澳門的航海貿易、宗教傳播和城市發展息息相關,逐步發展為融合歐洲古典主義與巴洛克風格的標誌性教堂。
經過重大的重建後,現時的聖堂模樣,是受到中國影響的巴洛克晚期葡萄牙建築的典範,其中聖堂最獨特的元素之一是裝飾,融合了龍和蓮花等中國圖案以及傳統的天主教元素,這種風格的融合體現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獨特地位。

在十七和十八世紀,該堂成為中國皈依者的接待中心,其中很多人在家鄉面臨迫害和歧視。聖堂為他們提供精神上的庇護,物質和情感上的支持,幫助他們融入澳門社會。
到了二十世紀,隨着澳門政治變革,聖堂適應了新時代,並維持了對社區的承諾。聖老楞佐堂見證了澳門從小漁村到國際貿易港口的變遷。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它於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具歷史意義彩色玻璃窗
大部分天主教聖堂均看到彩色玻璃窗,但聖老楞佐堂的彩色玻璃窗不僅具天主教藝術價值,還承載了歷史與文化意義。在主祭台上方其中一塊彩色玻璃,是出品於上海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簡稱土山灣工藝院)。
土山灣工藝院是由法國耶穌會士南格祿(Jean-Baptiste Nargeot)於1864年在上海徐家匯創辦(當年的土山灣地區)。土山灣工藝院的創辦,初衷為收容因戰亂、貧困或疾病的孤兒,並通過教授手工藝技能(包括木工、雕刻、彩繪及印刷等),使他們獲得謀生能力,同時傳播大公信仰。南格祿將歐洲的宗教藝術與手工技術帶入中國,結合本地資源與需求,開創了一個獨特的教育與生產模式。
土山灣孤兒院 土山灣孤兒院的玻璃彩繪畫室 土山灣孤兒院徽章
土山灣工藝院以精湛的宗教藝術品聞名,尤其是彩色玻璃製作和聖像雕。該院不僅是一個慈善機構,還成為中國近代宗教藝術與西方工藝技術融合的重要場所。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着技術的成熟和需求的增加,土山灣的產品逐漸走出上海,供應國內外教堂,甚至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土山灣的彩色玻璃技術受到歐洲傳統影響,並適應了本地需求,被視為中國近代宗教藝術的重要遺產。
本報中文部編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