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sed

【希望】(6) – 違反望德的罪惡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我們反思基督徒希望的基本要點時,應包括違反望德的罪惡。甚麼是罪?

罪惡是道德上的惡,是一個壞的行為,是人類自我實現的失敗,是對事物的過度依附,繼而天主疏離。罪惡可支配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成為奴隸(羅3:9;7:14)。確實,「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惡的奴隸。」(若8:34)。罪惡——尤其是大罪——是對自由的不當使用。聖奧斯定在他的《懺悔錄》中告訴我們,當他活在罪中時,他作為一名年輕人過着放蕩的生活,他有「逃跑奴隸的自由」。罪惡是對愛的背叛,破壞了我們與天主、自己、他人以及大自然的關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3)。從亞當和厄娃的罪惡開始,罪惡呈現出來的是承諾,但它只不過是一種幻覺和謊言(A. Peteiro)。

罪惡的定義主要適用於大罪或重罪,這罪惡切斷我們與天主和他人之間那份優雅和愛的關係。小罪不會使我們與天主的恩寵和愛相隔絕,但這份罪惡也減低我們跟隨耶穌那份的喜樂和心火。雖然是小罪,但在我們懷着希望的生命旅途中,卻是不好的同伴;它們甚至可引我們走向重罪。罪惡有着不同的類型,其中包括違反德行的罪。那甚麼是違反基督徒望德的罪惡呢?

《天主教教理》在介紹第一條誡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祂」時,提到三個神學上的美德。關於望德,《天主教教理》簡述了望德的定義,以及主要的可能違反望德的罪惡,即失望妄望《天主教教理》2091-2092)。

失望是對違反望德的罪惡。它源於情慾(lust)和懶惰(laziness)(參閱《神學大全》第二卷第二集第20題第4節)。失望是一種非常重的大罪:「你的創傷不可治療,你的傷口無法醫治」(耶30:12)。失望被描述為預期的失敗、內在的死亡、對被認為是自願放棄得不到的永恆真福,還有「偽裝驕傲的反面」。它違反天主的慈悲。失望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罪惡。「犯罪是靈魂的死亡;而失望則是墮入地獄」(A. Royo Marin)。犯下完全失望的罪並不容易;但是犯下不完全失望的罪則不難,例如:放棄靈修操練和祈禱、沮喪和焦慮。對天主而言,所有罪都是可寬恕的;但對於人而言,有些罪似乎不可寬恕但其實不是,例如:某些犯下墮胎罪的母親。

妄望是因過度充滿望德而犯的罪。聖多瑪斯觀察到,這是對希望缺乏節制。它與寬宏大方相反,這會削弱希望。妄望被描述為「預期的實現」,是「一種對靈魂獲得救恩有着過度的自信,這並未得到天主認可。」《天主教教理》提到,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得救,或如果他誤解了天主的慈悲,以為「希望無悔改而得寬恕,無功績而得光榮」(《天主教教理》2092),那麼這個人就犯下妄望的罪。儘管犯下完全的妄望並不容易,但是在沒有悔改的情況下,妄望我們行善功的能力或天主的無限慈悲,這樣違反望德的罪惡並不困難。

希望是朝聖者的德行。在通往與天主相遇的道路上,必然會有障礙和困難:朝聖者的希望之路有時顛簸,有時則沒有可見的光明。這些風險要求朝聖者具備耐心。因此,沒有耐性是違反望德的另一種罪。朝聖者與其他不同的人同行,這些人都要求被尊重和寬容(J. R. Flecha)。對財產及其他事物的依附是缺乏希望或軟弱的跡象。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寫道:希望與超然是成正比的。過度依附於我們「肥胖的自我」(fat ego)是我們視野不再面向未來的跡象。希望是面向未來的,即面向天主和永恆的生命(參閱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

另一種違反望德的罪是懶惰(acedia)或靈性上的哀愁懶惰是違反望德的罪:它表現哀愁與消極(參閱《神學大全》第二卷第二集第20題第4節)。一些隱修士和教父曾將哀愁視為第八罪宗。  我們還可以補充另一種違反望德的罪惡,就是否定成聖的可能性。我們傾向會說:「聖德是超凡靈魂的特質,但我不是其中一份子。」這其實是錯誤的,因天主召叫眾人成聖,祂永不會離棄我們,但我們需要配合祂,並藉着祂的恩寵和愛去承行主旨。 最後,讓我們引用神學家B. Haring的話:「當今世界是否意識到一種最危險並違反望德的罪惡?就是過度投入活動、成功、進步和發展,同時切斷了希望的泉源:即默觀、祈禱、在主內憩息。那些不願保持着創造性自由與忠信於潔淨與強壯的人,正正是在違反自己與世界的望德」(《Free and Faithful in Christ》,II))。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