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在從兩星期前起,我們開閱讀我們習慣上以為是厄撒烏和雅各伯兩兄弟重逢的一幕(創33:1–17)。然而,只要我們留意細節,就會發現其實內藏玄機,這也是不少聖經學者所留意到的(如:Vawter CM, Cotter OSB)。另外,在上一期我們感到,貫穿這一幕,雅各伯都看似刻意要與兄長厄撒烏保持距離。這一點在他們兄弟間有如外交桌上的對話攻防中可見一斑。首先,在前一天,雅各伯就已派了「一大隊」(33:8;見32:15–16)牲畜作為禮物,獻給厄撒烏。這是當時過客向當地領主獻禮的常見做法。然後,厄撒烏的推卻,一方面符合禮數,另一方面也嘗試向雅各伯展示自己的財力:「我已夠富足了」(33:9),足以『保護』雅各伯一家,他也就不好推辭。接着,雅各伯馬上堅持要兄長收下他的『祝福』(birḵāṯî)(10節的原文)。在客氣的同時也暗示了他身賦父親的長子祝福——他不適合寄厄撒烏籬下。再者,雅各伯加強防守尚未完成。說自己得天主獨厚,甚麼都有了(everything);這與厄撒烏的「富足」(enough)相比,自然是更勝一籌,也重申了自己並不需要兄長的『保護』。
這個閱讀角度,我相信大家未必會很習慣。然而,只要我們不要忘記,雅各伯一家是被厄撒烏帶來的四百人馬圍繞着的,而且雅各伯是知道厄撒烏當年曾經想過要殺死自己的,我認為大家大概也就能夠將心比心的理解雅各伯此時內心不得不作的一切盤算。
事實上,到這一步,厄撒烏仍然打算『保護』弟弟一家。面對着雅各伯的財力宣示,帶着四百人馬的厄撒烏仍然提議說:「我們起程前行,我願與你同行」(12節)。雅各伯如何能夠不失禮貌地推卻厄撒烏的提議呢?此時,他就唯有以同行的小孩和牛羊已無法馬上再趕路為理由(見13節),然後提出:「還是請我主在你僕人前先行;我要照我前面的牲畜和孩子們的腳步,慢慢前行;直至達到色依爾我主那裏」(14節)。換言之,彷彿是為了要厄撒烏安心,雅各伯在這裏告訴他說:『我願意到你的勢力範圍去,所以你無需要擔心,我只是需要時間慢慢上路罷了……』請大家記住雅各伯的這句話。
面對雅各伯的推卻,厄撒烏仍然未肯放手。既然雅各伯一家眼下未能再起行,那麼,他便再提議說:「讓我留下幾個跟我的人陪着你」(15節a)。最後,雅各伯再一次非常謙卑有禮地仍然堅持:「只要我能蒙我主悅納,又何必如此!」(15節b)。按《創》,厄撒烏至此便放棄了,「在當天回了色依爾」(16節)。
現在,讓我們回想雅各伯對厄撒烏的許諾:「我要……慢慢前行;直至達到色依爾我主那裏」。可是,當厄撒烏一路人馬離開之後,根據旁述,「雅各伯卻動身往穌苛特去了」,並在那裏建屋定居(17節)。換言之,他並沒有往厄撒烏的地方去。事實上,只要我們翻閱整部《創》就會發現,在這一幕之後,他們兄弟二人就再沒有見面,直到父親依撒格逝世,他們二人才再碰面,一起埋葬父親。
所以,不少學者會認為把這一幕視為兄弟和好,是美好的願望但與文字的內容不符。的確,厄撒烏看來再沒有把雅各伯(及他的家眷)置於死地的想法;事實上,雅各伯想要確定的也是這一點。然而,厄撒烏仍然渴望嘗試向這個已經把長子名份和祝福騙到手的弟弟再彰顯一次自己兄長的權威,可惜敵不過雅各伯軟中帶硬的拒絕。 然而,我們是否在這故事就一無所獲呢?我個人認為,也不盡然,而且,更值得我們學習的,也許是厄撒烏。的確,他也許有自己的私心——可惜最後也無法成事;但至少,他的確放下了要殺死自己弟弟的怨念,他甚至沒有再提當年所發生的事。可以說,儘管這對兄弟無法和好如初,一家團圓【而在這情況下團圓本身就帶有權力上下從屬的結果】,但他們——尤其厄撒烏——也的確做到了「泯恩仇」。也許,這已經是他們自己能夠達到的最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