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利瑪竇的老師,最有名的是克拉維烏斯(Christoph Clavius,又稱丁先生)和博敏.貝拉明樞機(Roberto Bellarmino)。丁先生是一位德國耶穌會士,著名的數學家,也是開普勒、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朋友,他曾以改革額我略歷法而名聲顯赫。利瑪竇跟丁先生學習了各類實證科學,不僅學習歐幾里得幾何,也學會用圓規刻度尼解決幾何做圓的問題,以及製作天文儀器和鐘表技術。後來利瑪竇被中國人譽為鐘表師祖。
利瑪竇在羅馬學院跟隨貝拉明樞機學習了神學,他是當時耶穌會最優秀的哲學家與神學家,還善於辭令的辯論家,在羅馬學院施展他為天主教改革的護教才能。他於1576年9月26日在羅馬學院設立有名的「辯論課程」。利瑪竇每週兩次去上貝拉明樞機的課,獲益甚多。此後,利瑪竇壇長於思辨的能力,完全離不開貝拉明樞機的影響。
貝拉明於1958年以96個容易記憶的問答寫成了《基督信仰短篇》,是專為普通教友與兒童撰寫的教理書。該書傳播非常廣泛,共印行500版,被譯為近60種語言。
在羅馬學院學習期間,後來成為利瑪竇上司的范禮安也曾做過他的老師。利瑪竇的神修受到當時耶穌會長文生.里米尼(Vincent Brunode Rimini)的指導,文生神父曾著有《沉思錄》,聖方濟撒肋爵曾熱烈地向當時很多教友推薦閱讀此書。
在這期間,利瑪竇學習並精通了拉丁文、希臘語、葡萄牙語及西班牙語。利瑪竇還沒有學完哲學第三年的課程,就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1576年12月8日,耶穌會印度傳教區辦事處主任希爾法(Martino da Silva)由東印度返抵羅馬,請求派遣去東方的傳教士。
早已多次申請到海外傳教的利瑪竇,聽到此消息,立時向耶穌會第四任總會長默柯里亞諾(Everardo Mercuriano)提出申請,要求赴印度傳教。1577年5月耶穌會批准利瑪竇赴印度。
1577年5月18日,利瑪竇觀見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後,隨即由羅馬啟程,取道熱那亞前往葡萄牙。6、7月抵達科英布拉,停留八個月,又藉此機會在利英布拉大學學習神學,其課程與羅馬學院相銜接。
1578年3月24日,利瑪竇等人坐上了駛往東方名為聖路易斯(St Louis)的帆船出發,歷盡艱險,於9月13日抵達印度西岸的中心城市果阿(Goa)。利瑪竇在印度生活了四年,在此期間,完成了神學課程的學習,並先後擔任過兩間修院的拉丁文和希臘文老師。
那時的利瑪竇身體虛弱,時常患病。由於羅明堅神父的要求,1580年7月25日,利瑪竇被祝聖為神父。1582年4月,羅明堅神父的要求,利瑪竇應耶穌在東方的教務負責人范禮安之召,於同年8月7日抵達澳門,作為羅明堅神父的助手,準備到中國內心傳福音,也是他正式入華之始。
利瑪竇抵澳後,潛心學習漢語,努力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國家制度、政權組織和歷史文化,為進入中國內地作好準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