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孟高維諾主教】(4)元朝天主教的衰落

文:段春生神父

孟高維諾去世五年後,北京天主教會團體就沒有領導人,當時正值法國亞維農的教宗若望二十二世於1338年接見了元朝皇帝的大使團,始獲得孟高維諾去世的消息,隨即派遣26位方濟會士遠赴中國,以繼續孟高維諾的傳教工作,但均未到達,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控制了印度洋,他們築起了無法逾越的天塹,嚴重地阻斷了從西方到東方的交通路綫。再加上,十四世紀下半葉,方濟會的傳教事業也遭到「厄運」。在歐洲,黑死病減少了該修會許多會院和會士,而修會的精力集中在保存和回復這些團體,所以能去遠東——那些遙遠並充滿危險的地區——的傳教士也不多。

孟高維諾歸化的阿連人(以前為阿美尼亞的東正教徒)請求元朝皇帝派遣使者去請教宗派遣傳教士前來牧民,使者抵達後,見了教宗,並帶回來教宗的回覆。

教宗派遣19位傳教士,由若望德佛羅倫薩(馬黎諾Jean de Florence)率領,於1338年由陸路啟程,三年之後抵達北京,受到了元朝皇帝盛情接待,在北京居住三年後,留下了幾位傳教士,其餘人返回歐洲,他們往返共14年時間。1368年,蒙古政權被推翻,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帝國,並開始排斥外來文化和所有外國的宗教,教會團體隨之而淹沒。

孟高維諾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一生中最大的功績是與蒙古君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培養教友們閱讀《聖經》和舉行禮儀祈禱,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的商業中心地區建立了主教轄區。設法與景教徒處理和平共處的關係,並設法歸化那些景教徒,使之回歸天主教。創造性地建立小修院,而修生人員的構成,在教會歷史上卻是空前絕後的,這應該也是他無奈之舉的選擇。他在北京傳教30多年的時間,他靠自己一個人的能力,而在那時代最強大的帝國的首都建立了天主教的信仰團體,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宗教的任何一位傳教士,離自己的家鄉如此遙遠,從他對同時代人,或對後人的影響來看,他不是罪偉大的傳教士,但從他的篤信熱誠和默默的堅韌來看,他應該被視為所有信仰和所有時代的最優秀的傳教先驅之一。

孟高維諾主教的葬禮非常隆重,絡繹不紀的教內外人士,爭相保存他的衣服碎片以作紀念,他在人們眼中已是不折不扣的聖人。據梵蒂岡留下的史料統計,在近100年的時間裡,約有200或250位方濟會士來華傳教。由於元朝政府實施壓制漢族政策,漢人中極少數人信奉天主教,這是元朝天主教的最主要特點。

孟高維諾沒有學習漢語,而是學習蒙古文,他和其他方濟會士在中國主要向蒙古人和來自中亞等地的色目人傳福音。他們建立的教堂可以說是一個僑民教會,只有少數漢人天主教徒。

元代天主教聖經翻譯

孟高維諾在信札中提到:「我已對韃靼的會話和書寫有了一套正確的認識。我現在已用這些語言翻譯了《新約》和《聖詠》,我用他們最漂亮的文字書寫……我與闊里吉斯(元朝蒙古汪古部首領)國王已約好,如果他活下來,那就要把整部《拉丁文日課經》譯出,以便能在他的所有土地上誦讀。」之後,他又寫道:「《舊約》的六部抄本是用三種語言完成的,包括拉丁文、特西克文(蒙古文)和波斯文。」按孟高維諾所述,在當時皈依者中漢人不是很多,而且翻譯聖經的三種語言,也體現了外國人在北京聚居的特點。

據中國宗教歷史學家陳垣的《元也里可溫考》所說,「也里可溫皆色目人,未發現漢人為也里可溫者。」陳垣認為,在漢人中既沒有景教徒,也沒有天主教徒。這種說法可能有點武斷,但至少說明當時漢人奉教的人數比較少。

十四世紀蒙古族中有許多人紛紛皈依穆斯林,因此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稱。在中亞狂熱的穆斯林君王更將橫貫大陸的通道重新封閉,致使來自歐洲的傳教士無法抵達中國。大批的傳教士都在廣漠的亞洲中部途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仇視元代所實施的民族壓迫政策,和所寵信的一切外國宗教的原則,設法排除一切外國勢力,竟把基督宗教視為蒙古勢力的延續,天主教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明朝政府採取閉關政策,致使孤立無援的中國教會長期缺乏牧人的牧養和關懷,以至於逐漸窒息。直到十五世紀新大陸的發現,耶穌會傳教士開闢了新的航線,天主教才得以再次進入華夏。

全系列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