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筆在言】人再回應

文:Joshua Un 

接着前一期「人要回應」的內容 ,從電影《畢業生》最後一幕明白到,人在不斷努力回應渴望的同時,那份埋藏在心底裡的召叫又不斷地呈現。那麼,誰能讓我們回應這份召叫呢?

首先我們看梅瑟。他本是一個王子,能文能武。他一心想用自己的能力來拯救自己的同胞,卻沒有成功。最後逃到米德楊,認識了他的妻子,結婚生子。在大部分人眼裡,他過着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他不滿足,直到他遇到了那個焚而不毀的荊棘,他才認清自己的召叫,認清了那真正藏在內心深處的「焚而不毀的荊棘」。梅瑟想再一次認清天主的召叫時,天主讓他把鞋脫下,然後才把召叫的內容揭示給他。脫鞋這個動作富有象徵意義。天主希望梅瑟做的不是單純自己心裡渴望的事,而是天主的召叫——一份因為愛天主而做的事。其實細心看,你會發現,梅瑟要做的事和他一開始想做的事是一樣的,就是拯救自己的同胞。當他再次擔心力不能及的時候,天主回應說:「我必與你同在。」

這句熟悉的話,我們在瑪利亞身上也聽到過。瑪利亞自己打算一生以貞女的方式奉獻給天主。當天使跟她說:「上主與你同在。」時,她的反應是驚慌不安。然後天使向她預報將會懷孕生子時,她更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召叫?原來天主是希望她透過懷孕——一個只有女性才能完成的方式——來將救恩帶給全人類。試想,這跟守終身貞潔是多大的不同啊!但瑪利亞倚着一份全心全意信靠天主的心,回應了這份召叫。她本以為以貞女的方式奉獻自己的一生是最好的方式,但天主卻用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來召叫她。最後,瑪利亞懷孕生下聖子耶穌後,依然是保持童貞。對比起梅瑟的召叫,瑪利亞的召叫來得更加「突然」,但有一樣相同的是,他們二人都把自己渴望要做的事放下,全心回應天主的召叫。

最後,我們再看在前一期提到的厄里亞先知。先知在斬殺450位假先知之後,逃到曠野的曷勒布山。天主在這前後問他兩次:「你在這裡做甚麼?」,他的前後答案是一模一樣的。但不同的是,在兩次回答之間,厄里亞在微風中經驗了天主的臨在。這個經驗正正喚醒了他內心的那份渴望,那份渴望回應天主召叫的心。比起勝出那場轟天裂地的比試,厄里亞明白了,他為上主憂心如焚不是因為自己渴望做甚麼,而是因為天主召叫他成為一位先知,為以色列民服務的先知。這份身份的召叫不是來自自己的成就,也不是來自別人的褒獎,而是來自在靜默祈禱時天主確切的肯定,因為天主總在人良心裡說話。厄里亞在靜默中細聽這個聲音,這個聲音比起在他贏得比試時群眾吶喊的聲音更加實在。因為他知道,天主與他同在。

回答一開始的問題,若心底裡的渴望不斷地呈現,那麼人只能夠不斷地回應。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要的是時時懷着望德,在祈禱中不斷地回應。沒有一個基督徒有資格說,我已回應「夠了」。因為天主無限的召叫是有限的人沒法完全地明白的,我們不斷地回應,只希望為了能在天國時享受那份永恆的快樂。

不要擔心你要做甚麼,但要看你是一個誰。想到一句英文的諺語,Old men plant trees, the shade of which they know they will never sit in. 若你是被召叫做一個種樹的老人,那你就安心去種樹。因為重要的不是種樹,種樹不會回應你心底的渴望,而是當清楚知道你是種樹的那位,那份渴望才是真正地回應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