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我在前幾章裡用了精確的概念指出禮儀是甚麼,來強調為禮儀選擇音樂的重要性;這不是遵循個人品味。如果沒有好好地培養個人品味,它不會成為好的指引,尤其是為彌撒專用經文(Proprium Missae)選擇音樂。
彌撒專用經文是由甚麼組成?那就是在禮儀年中,根據特定慶典更改經文的部分,包括進堂詠、答唱詠、福音前歡呼、奉獻詠、領主詠。我在這裡沒有包括禮成詠,因為禮成詠確實沒有特定經文。對此的意見是相當不同,以往比較喜歡詠唱獻給聖母的對經。事實上,我們有覆蓋整個禮儀年的四大對經:平日的《又聖母經》(Salve Regina)、將臨期的《可親可敬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四旬期的《萬福天皇后》(Ave Regina Coelorum)、復活期的《天皇后喜樂》(Regina Coeli)。以簡單的額我略聖詠版本(也有不同語言的版本)學習這些對經的旋律是很美好的事。
其他人則認為,最後你需要詠唱某種「傳教歌」,帶有諸如「我們是世界之光」的文本,激勵你將從禮儀中領會到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傳播。我仍然認為,維持選用童貞聖母的對經有很深的意義,而且我認為這些美麗對經的經文有非常豐富的神學含義。
其他人喜歡詠唱來自本地流行傳統的聖母頌。在意大利,我們有一些優美的聖母頌,都是「宗教民謠」的瑰寶。有些作品深深植根於人們真正的天主教文化中,因此在彌撒禮成時使用是美好的。
為何在禮成時使用呢?因為它們本身不是禮儀音樂,不是為敬禮所建議選取的經文的教會聲音,那是具有客觀元素的。它們更多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表達。這一點也很重要,應當予以尊重。這就是教會一直關心一般人的音樂表達的原因,不過我們應該注意,不要純粹因為它們具有兩種不同的功能就將兩個層次混合。
談到進堂詠,我們需要小心英語系人士稱為的「聖詩三明治」(Hymn sandwich)的常見做法,基本上在進堂詠、奉獻詠、領主詠與禮成詠都使用聖詩形式。採用聖詩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它們不是真的適合羅馬禮儀。事實上它們在羅馬禮儀頗後期(約十世紀)才出現,而不是在禮儀發展的古典時期,即大致在教宗額我略一世(Pope Gregory the Great,540-604年)在任的時候。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額我略聖詠的聖詩,而非在新教傳統比較普遍的節拍聖詩。經常使用這種形式的歌曲會使禮儀的音樂風格變差,因為最終它們聽起來會非常相似。羅斯安妮.沙利文(Roseanne T. Sullivan)在天主教網站education.org發表的文章〈彌撒專用經文與四聖詩三明治〉(Propers of the Mass vs. the Four Hymn Sandwish)說明了這一點:「自1969年以來,絕大多數的彌撒都以常用經文來舉行,而四首聖詩的順序通常是在進堂、奉獻、領聖體和禮成遊行時詠唱。聖樂專家通常將這順序稱為「四聖詩三明治」。雖然有些人反對這個詞,認為難聽;我在本文中使用該詞並不帶冒犯的意思,因為這個字富有色彩,而且它指出了重點……現在的情況有一個大問題是,聖詩通常是從二、三十首受歡迎的老歌中選出,周而復始地翻唱。它們通常與禮儀年的特定日子沒有任何可識辨的聯繫。另一個大問題是聖詩甚少與彌撒各部分的神聖動作有它們該要有的聯繫。聖詩似乎是在當天負責選歌者隨心所欲地選出來;如我前面的例子所示,它們有時帶有異端性質。有個運動是恢復歌唱彌撒被忽視的部分,而韋伯神父(Weber)收集經批准的英文經文的聖詠,對這個運動作出了寶貴貢獻。」
這篇有趣的文章有一個明確的邀請,就是重新發掘彌撒經書中會眾歌唱的實際經文,它們改變每台彌撒。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害怕,認為怎可能使人們在每個主日都唱不同的禮儀音樂?這確實是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合唱團的幫助十分重要。試想想,如果你的合唱團沒能力以原版本的額我略聖詠詠唱優美的對經,或以四部的複音詠唱,就不要這樣要求;你可以為對經的文本選取非常簡單且莊重的旋律,然後由合唱團使用誦讀(chantillation)或複音(polyphony)方式吟誦出聖詠的詩句。可以由一位歌手帶領所有會眾來詠唱,就如耶穌的時代及其後在猶太教堂中的做法。他們稱這位歌手為Shaliach Tzibur──人民的使者。因此,如果有明確而良好的意圖,就有可能。我們需要提升人們對禮儀的參與,而不是將禮儀降格來切合自己的需求。因此,對於進堂詠,我們有幾種可能性,但要記住,應該優先考慮彌撒經書中的對經。
答唱詠是梵二會議之後的其中一種新穎事物(也非完全新穎,因為它是取自早期教會的做法),應該常常是歌唱出來的,我們沒有理由把它讀出來。關於這個特定元素,要作很多說明,我將在另一系列中專門討論這個主題。這裡重要的是,答唱詠應該是唱出來的,以及獨唱歌手應該在讀經台而不是歌詠團的座位裡詠歌。
福音前歡呼是亞肋路亞的詩文(在四旬期中,另一首歡呼頌會代替亞肋路亞)。有些人認為歡呼頌應該是「有趣」的,但喜樂和有趣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不要誤會,禮儀不是「有趣」的。事實上,在額我略聖詠曲目中,我們有一些非常嚴肅莊重的亞肋路亞,你可能也會感到它們的悲傷。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因為基督的喜樂不是世俗的喜樂──「有趣」,它乃是深深植根於精神清醒與節制的喜樂。福音後是否需要唱亞肋路亞?官方文件都沒有這方面的指示,但最好是神父唱出「上主的話」(Verbum Domini),由會眾詠唱回應。之後不需要再重複亞肋路亞,雖然我認為這不是個大問題。
對於奉獻詠來說,這個問題比較棘手。我們沒有像脫利騰彌撒(Tridentine Mass)一樣,在彌撒經書裡有官方經文,會眾通常不知道該唱甚麼,因而採用一些有關奉獻、麵餅和葡萄酒等歌曲。請不要忘記,合唱團是可以唱一首美麗和適當的經文歌,或由管風琴演奏一曲。
至於領主詠,我們有適當的對經,猶如進堂詠,通常是從當天的福音中摘取的。同樣地,在這一刻,我們應該說一些和進堂詠相同的話。如果你研究額我略聖詠,便會察覺到進堂詠、奉獻詠和領主詠的音樂風格有很大的分別,即使有時它們在同一台彌撒使用相似的經文。這應是選擇彌撒音樂的主要原則。它們是不「可互換的歌曲」。在合唱團帶領完成領主詠對經後,可以考慮詠唱一首感恩歌曲,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同樣地,合唱團此時可以詠唱聖體歌,幫助人們默想剛剛領受基督聖體聖血的奧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