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有人向我們自我介紹時,我們該如何回應?禮貌上,我們該承認他的存在,或許我們會彼此握握手,然後說「你好」。
透過啟示(來自聖經和聖傳),天主向我們介紹自己。透過超性的信仰,我們承認祂的存在,我們回應祂。
人性信仰
在《速食哲學》第3篇,我們探討了信仰的意義。首先,我們解釋了甚麼是人性信仰,然後我們看到它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信仰意謂接受別人的話語,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親眼目睹他所說的事實。我們相信我們的父母告知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相信老師的教導,老闆們相信下屬的報告,商人相信客人的話,反之亦然…
人如果沒有信仰,便不能夠過完整的生活,因為我們需要不斷地證實別人告訴我們的話。這樣我們便不能擴闊知識,因為我們的知識只基於我們的個人觀察和我們的理智的發現。
超性信仰
對我們講話的,不僅僅是人而已。「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天主立了他為萬有的承繼者,並藉著他造成了宇宙」(希1:1-2)。就人性信仰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自由地接受或拒絕天主的話語,它通過聖經和聖傳流傳到我們,並由教會訓導當局保存和教導。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點說:「人應如何回應向他啟示的天主」?它回答說:「人在天主的恩寵支持下,以信德的服從來回應天主,即把自己完全交付於天主,並接受祂的真理,正因這真理是天主所保證,而天主就是真理本身」。
甚麼是信仰?「信仰」一詞(英文為faith,希臘文為pistis,拉丁文為fides)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主觀的,另一個是客觀的。
在客觀的意義上,「信仰」指的是我們所相信的事情或物。當天主對我們說話時(啟示),祂告訴我們關於祂自己、關於世界和關於我們自己的事實。在這意義上說,當我們說「信仰」時,我們指的是我們接納並相信這些內容或對象(object)。
然而,「信仰」一詞也有其主觀意義。(「主觀」是指主體(subject)或相信的人,而不是在信仰的真理或事實中發現)。在這個意義上,它指的是一種美德。這美德使一個人接受天主所啟示的真理。這就是我們將會討論的內容。
在兩種情況下,信仰與感覺無關。感覺來去無蹤,他們崛起然後墮落。
人性和超性信仰之比較
人性信仰和超性信仰之間存在兩點差異。
人性信仰涉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媒體等方面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另一方面,超性信仰是關於天主告訴我們的事情。
人性信仰依賴於我們辨別跟我們說話的人的可靠性。超性信仰也包括人的辨別能力,它也要求我們運用理性,就如《天主教教理簡編》所說:「在天主的恩寵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