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因著對兩種變化的討論,我們分別認識了實體和依附體(substance and accident),質料和形式(matter and form)的概念。這樣,亞里士多德駁斥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想法,指出在所有變化中,一「部分」會遺留下來:如經歷依附體/性的變化的實體,經歷質變的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再者,觀察「變化」還衍生兩個概念,讓亞里士多德能否認巴門尼德的理論。
讓我們用例子解釋這兩個概念。一名雕塑家準備在一塊大理石上進行雕刻。按大理石目前的狀態,它可以被塑造為達味的雕像。亞里士多德稱大理石目前的狀態為 dunamis (英語 “dynamic” 出自這詞) 或 潛能(potency)。我們說大理石擁有潛能轉為一個雕像。然而,潛能不單單是可能性,而是真實的能力(real capacity)。大理石擁有真實的能力轉為一個雕像(但它沒有真實的能力-沒有潛能-轉為哲學家)。這是第一個概念:潛能。
現在,假設一名雕塑家使一塊大理石轉為一個雕像。這樣,一個雕像的潛能轉為真實的狀況。雕像現在處於energeia 或 entelecheia。相對未被雕刻的大理石(潛能),它是現實(act)。這是第二個概念:現實。
「變化」是由真實的能力到確實現實的過程;即是存有由潛能轉為現實的過程。
第二個例子:人的理智是理解的能力。它是真實的能力,是潛能。每次我們運用它時就是實現它的潛能。思考的能力或潛能轉為思考的行動。
第一個例子(大理石像)是被動潛能(passive potency)被實現(actualized)。第二個例子(人的理智)是主動潛能(active potency)被實現。不論是被動或主動潛能,它也依靠另一個東西或某人的行動來實現。而那東西或人物必須處於實現的狀態。以知識為例,理智依賴存有來實現它的理解能力,而這存有是理智的對象。因人的理智不會自己創造出知識來。
透過對現實和潛能的解釋,亞里士多德駁斥巴門尼德,指出變化是可行的,因為它不是由非存有到存有的過程,反之亦然,而是由潛能到現實的過程。
論變化的特別案例:人提升到超性的層次。我們相信聖洗聖事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透過聖洗聖事,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聖事把我們提升到新的層次。世上怎能有東西能和這變化進行比較。但試想像如果一隻馬兒被賦予人的理智和意志。那麼馬兒也可以和我們溝通,可以擁有屬於人的權利和義務(如選舉中投票甚至參加競選)。馬兒被提升到人的層次是不可思議吧!但因著聖洗聖事成為天主的子女的意義又怎會只是這樣呢。
神學家解釋人的被動潛能或主動潛能不能使自己提升到超性的層次,因為超性的生命 -即在天主內,且和祂在一起的生命-超出人性的能力。故此,他們稱這為服從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