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望德聖母堂將於7月9日(主日)慶祝除疫主保聖羅格瞻禮,早上9時半敦請教區李斌生主教主持大禮彌撒,隨後恭奉聖像遊行。望德聖母堂主任司鐸劉炎新神父接受本報訪問,解釋聖人的一生,及其在澳門的敬禮緣由。
聖羅格(又稱瘟疫主保)在1295年生於法國。他的父親是法國著名城市曼比列(Montpellier)的總督;母親是匈牙利人,二人都是熱心教友,所以羅格在童年時己經恭敬天主、聽命、勤奮好學,亦熱心恭敬聖母。
既然是富家的獨生子,本來他可以享受舒適的生活,但他卻樂意克己行補贖,遠離一切俗世的娛樂。他20歲時雙親突然離世,繼承父親的遺產,但也沒有享受奢華生活,劉神父說:「他感覺到天主有一份召喚去過清貧的生活,把財產分施給窮人,自己則堅持要到羅馬聖城朝聖。他朝聖時,是邊走邊乞討食物的。」
當他到達距離羅馬約100公里的城市時,當地正爆發鼠疫(或黑死病),城中遍地都是臨終病人和屍體。聖人看到那些病人在地上呻吟叫苦,沒有人照料;暴露着的屍體也沒有人埋葬,便終止了他的朝聖旅程,服侍那些病人。他服侍病人的時候,手中拿着十字架,並為他們祈禱,不少病人因為耶穌的聖名和十字架的祝福而痊癒。不單只是該城,連鄰近的其他城市的瘟疫,也因着他的祈禱而消失。不過最後自己亦染病,期間有一隻狗每天啣一塊麵包來養活他,最後他的病更不藥而癒。
他安全返回故鄉,但卻被叔父及人民誤會他是奸細,從而把他囚禁起來。五年後,他死在獄中,終年32歲。聖羅格的聖像均有一個紅色記號,劉神父又解釋這是聖人呈十字形的胎痣,「有些記載在他的左腳,有的在右腳,亦有記載是在胸口上,至於是在哪裡都不太清楚,總之有一個胎痣;但這胎痣讓人認出他是總督的兒子。」
根據教會的禮儀年曆,聖羅格的瞻禮是在8月16日,但為何澳門會在7月份舉行敬禮聖羅格的活動呢?劉神父指,「澳門曾經在1889年也有爆發鼠疫,因此『進教圍』的教友、及『濟貧會』善會便推動敬禮聖羅格,在7月份第二個主日舉行遊行,此前更舉行聖羅格九日敬禮。」
劉神父續說,在九日敬禮及遊行後,疫症便已消失,為了紀念和感謝聖羅格,在重整街道時亦將一條街道以聖人命名,但不是「聖羅格」,而是「聖祿杞街」。到了1966年的「123事件」,遊行亦暫停,但敬禮並無終止;直至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恢復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