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會解說兩條有關中詞的法則。
第三法則-中詞是介紹詞,不能放在結論內。中詞只是橋樑,使小詞(S)和大詞(P)得以接連。它不能出現在總結。縱然原因顯而易見,但也經常和另外兩個詞項產生混淆。比方: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很窮。
所以,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很窮的哲學家。
在這裡,「亞里士多德」是中詞,本不該出現在結論。
第四法則-中詞至少一次該是全稱的;否則,得一錯誤結論。
在我們解釋之前,讓我們憶起我們學過的四種命題。
A是全稱肯定命題,例如:「所有人都是哲學的愛好者」(uS + pP);
E是全稱否定命題,例如:「所有人都不是哲學的愛好者」(uS – uP);
I是特稱肯定命題,例如:「有些人是哲學的愛好者」(pS + pP);
O是特稱否定命題,例如:「有些人不是哲學的愛好者」(pS – uP)。
現在,再看另一個例子:
所有鬼魂是幻象。(uS + pM)
所有夢境是幻象。(uP + pM)
所以,所有鬼魂是夢境。(uS + pP)
它的中詞(M)是甚麼?「幻象」。
此例子甚麼問題呢?小前提「所有鬼魂是幻象」,它的中詞「幻象」是特稱(或不周延)。它並不是指向所有幻想之物,而只是一些或一群而已。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大前提「所有夢境是幻象」:「幻象」是特稱(或不周延)。但這法則指出不論在小前提或是大前提,「幻象」這詞項在其一必須是全稱(或周延)。但上述情況兩個前提皆不是。
另一個例子:
所有人都會死。(uP + pM)
所有魚都會死。(uS + pM)
所以,所有魚都是人。(uS + pP)
中詞是甚麼?「死」。在兩個前提中,中詞皆是特稱。所以,我們不能適當地作出結論。
現在你或會問:有些情況下,中詞在兩個前提中是特稱但結論是全稱嗎?有的。但它們實屬例外。如以下例子:
所有人會死。(uP + pM)
所有美國人會死。(uS + pM)
所以,所有美國人都是人。(uS + pP)
在這情況下,結論是真,但推理是錯誤的。
以下的例子在在互聯網內傳開的,當中提供了一個看似精密的中詞。(如果知道資料內容,請通知我)。貼士:中詞是「減少心臟病發」。
日本人很少攝取脂肪,心臟病發的風險少於英國和美國人。
法國人攝取大量脂肪,心臟病發的風險少於英國和美國人。
意大利人飲大量的紅酒,心臟病發的風險少於國和美國人。
所以,食和喝你所喜歡的吧。
是說英語的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