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偉人的召叫(10)- 鍾愛之物、縱情之患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1994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被泰晤士報(Time Mazagine)揀選為該年度的「風雲人物」。雜誌上架當日,他的發言人立即購買一本,然後拿回去給教宗過目。

當他來到教宗的書房時,他面帶微笑地把雜誌拿給教宗。教宗望了一眼,就把它放在枱面,封面朝底部。

「有問題嗎,聖父,難道你不喜歡?」這位發言人很擔憂地問。

教宗回應道:「不是。問題是…我實在太喜歡了!」

智德(明智)是上星期的主題。智德又稱為auriga virtutum-諸德之車夫。原因是智德掌管所有德行,把規範和尺度指示給它們,它設下正確的尺度供我們遵從,因為過多或缺乏是罪惡。

今天我們會談及節制(希臘文: σωφροσύνη, sōphrosynē; 拉丁文: temperantia)。對於帶給我們歡愉、享樂,或我們極為喜愛之物,這德行協助我們成為它們的主人。我們之所以需要此美德,是因為我們有可能過於沉醉喜愛之物,以致不能隨從理性或合理地使用它們,終歸讓自己的情感淹沒自己,淪為情慾的奴隸,不願遵從智德的聲音。當這情況發生時,暴食症、酗酒、不潔等問題隨之而來。

真福歐華路評論原祖父母時認為,天主禁止亞當和厄娃吃 「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創世記2:17),不是因為這棵樹本身是邪惡的。實在,我們知道天主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祂之所以禁止他們是為了試探他們的忠誠。

真福歐華路再補充,由現在開始,戒除一些喜愛之物-自己的「知善惡樹」(即我們愛到極點之東西)是有益的事,能給天主更大的光榮。聖施禮華建議一個非常簡單的練習來實踐節制:少吃我們喜愛的食物,多吃我們不喜愛的食物。

再者,當我們實踐節制時,並將之奉獻給天主,我們其實是進行克己。克己不只是禁食而已。當我們嘗試控制自己時,我們就是實踐克己。
節制伴隨著所有德行、牽涉所有德行。當中包括:自制-梳理自身的觸覺;溫和-馴服自身的忿怒;寬仁-讓有職權者在合理的情況下減少或赦免應有的懲罰;端莊-掌管身體行動和外觀。克制(moderation)-使我們適量地運用物質,謙虛-調節自身卓越的慾望。謙虛是所有其他德行的基礎,正如它的反面-惡習、驕傲-是所有罪惡的根源。由此清單可見,我們可以明白到,對度正直的生活的人來說,節制是何等重要。
但它還存在更重要的原因。節制預備我們品嚐生命中更高尚的東西,靈性上的事物,因為它比世上的享樂更長久、更為滿足。
有人認為,聖人猶如愚人,因為他們不重視世上的權力、享樂和財富。但最後審判會證明他們是最明智的,因為他們發現幸福藏於「世界以外」。

聖女大德蘭曾歡呼說:「我們在世上是多麼渺小,在天堂是多麼重要喔。」

世上固然有不少東西供我們享受,但它們僅僅是將要來臨的縮影或預像。

我們享受創造物,但我們被創造是為了更大的喜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