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8: 15- 20 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歸屬於教會的意義就是歸屬於一個在基督內的弟兄姊妹的團體。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團體成員做錯事之後的三階段處理。一般來說,人會盡可能的想要把問題低調處理,所以第一階段是由涉入的兩人設法單獨解決彼此的衝突,如果順利的話,會是最理想的。第二階段,如果冒犯人的一方拒絕聆聽他的「弟兄」,那麼應該帶上別人,作為可靠的見證者。到了第三階段,如果他還是拒絕聽其他人的話,那麼「就得告訴教會」,「教會」在此應該理解為地方性質的團體。如果犯錯的人連教會都不聽從,也不改變,「就視他為外邦人或是稅吏」,也就是,把他逐出團體,不再當做自己人。很顯然,這是非常劇烈的最後手段,但是本意絕不是報復,而是出於真正在乎團體的健全。我們這些在基督內的弟兄姊妹們又如何呢?我們有照這方法一步、一步走嗎?還是我們跟別人的關係只建立在「好惡」之上呢?一旦發生衝突,我們直接動用最後手段(「把他們視做外邦人或稅吏」)去判斷其他人。
國際明愛呼籲聯合國 任何人都不應被排除在抗疫苗外
(梵蒂岡新聞網訊)國際明愛和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發表聯合聲明,要求讓所有國家,尤其是處於劣勢的國家能獲取疫苗,從而應對於一年前開始、如今仍在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疫情。聲明尤其籲請聯合國召開安理會專門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這份聯合聲明由國際明愛會主席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樞機、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圖爾克森(Peter Turkson)樞機,以及國際明愛會秘書長磊思·若望(Aloysius John)署名。 聲明指出,疫苗在今年備受關注並帶來諸多希望。北半球富裕國家為生產疫苗出了錢,現在正等待這筆投資得到回饋。富裕國家將希望寄託在疫苗上,期待着徹底恢復經濟和社會生活。然而,這種疫苗競賽的進程導致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把南半球國家撇在了邊緣。教宗方濟各鼓勵所有人接種疫苗,因為這是對他人和團體福祉履行責任。 因此,在我們相互連接的世界中,疫苗該當以公平的方式進行分配。塔格萊樞機和圖爾克森樞機表明,他們「掛慮着在非洲的團體,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較貧窮國家」。他們籲請政治領導人的目光要超越自己國家和自己政治團體的利益,因為新冠疫情涉及全世界的安全,威脅到整個人類家庭。 聲明提到,如果以狹隘的民族策略面對疫苗問題,就會導致道義上的失敗,無法滿足世界上最弱勢群體的需求。此外,許多經濟落後國家尚缺乏基層醫療的基礎設施和存放疫苗的途徑。如果疫情在南半球失控,這會給全人類造成一場新的危機。 同時,也應重新檢視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問題。貧窮國家支付外債的款項可以用在强化衛生安全的措施上。另一方面,也急需解決疫苗專利問題,好能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當地生產,從而加快疫苗的獲取,否則為時太晚。 最後,國際明愛會根據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全民疫苗」的方針,敦促聯合國採取相應行動,包括:召開安理會討論疫苗接種問題,以多方的政治決策將之視為全球安全的問題;盡快減免較貧窮國家的債務,使這筆資金用來改善這些國家的醫療和衛生系統;促進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不同的技術中心在當地生產疫苗,使疫苗在今後六個月滿足所需;向地方民間社會組織,特別是宗教組織提供財政和技術支持,通過動員確保地方團體應對疫情的能力。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
【通古今之變】一些關於1907年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訊息
文:教區歷史檔案及文物處 從1月18到25日,教會特別邀請基督徒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祈禱,期望能實現基督在若望褔音中所說的「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若17:21)。歷史上在1908年起已有舉辦基督徒合一運動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