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禱和默想(2)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孤身一人,好在有祢。」是聖高隆龐(521-597)贊美詩的開端,聖人在25歲時在愛爾蘭已經建立了27所修道院。這句話很適合在默想中運用。但是,甚麼是默想呢?
《天主教教理簡編》(568)中說明日常的祈禱有三種:「口禱,默想和默觀。」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心靈的收斂」。默想(或默禱)是其中的一種。
那默禱有多重要呢?聖女大德蘭說過:「忽視默禱者,落地獄不需要魔鬼的帶領,他的雙手自會帶他到哪兒。」
但它包含甚麼呢?其意義是到天主聖三的面前,只與天主獨處。聖安當(340-397)教導說:「門徒訓導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祈禱,而耶穌則說:『進入你的內室』-但這裡並不是指四面牆壁、你置身於其中的房間,而是指你的思想和情感在你之內可以寄托的秘密地方。它是你的祈禱之所,常在與你同在,卻又隱藏在你體內,使你成為天主的見證人。 (《加音和亞伯爾》)
這意思是如果我找不到聖堂祈禱,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作默想。最重要的是關閉外來的聲音(是的,我要關掉facebook、微信、whatsapp)。默想的關鍵是深刻的的洞察到我在上主面前:「我主,我的天主,我堅信祢的臨在-祢垂視我,祢聆聽我。」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當我們祈禱時,祈禱中必須有「我」和「祢」,若忽略對方的存在我們就好像自言自話般。
「我深切虔敬的崇拜祢。」這使我有了明確的意向。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意識到對方是誰,驅使我屈膝跪下朝拜。如果祂是天主,我是受造物, 那我就不該是告訴祂做事的那位,我不會向祂求甚麼,而是要尋找祂願意我為祂做的事。
「我懇求祢寬恕我的罪過。」聖施禮華說過我們要明瞭生命中的影子或黑暗是天主在跟我們對話。天主是光,當光臨在我身上時,它展現了我靈魂中的一小角落,污垢在此處集結,揭露我們的罪惡。
幸運的是,與我同在的那位能潔淨和洗滌我,治癒和救助我,只有那位能聖化我。我就像在祂手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