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勿論出身
梁展熙
「臭罌出臭草」(或坑),或者「我呀爸係李剛」,前者乃廣東俚語,後者屬年前新聞用語。前者多出自腰纏萬貫者之口來侮辱窮家子弟(這至少是我從電視劇中得到對該句的印象),後者乃出自新聞界然後平民百姓取而揶揄當下社會中依恃父祖權勢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兩者聽起來直接關係不大,但至少有一點共通: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的身份際遇也必如何。
從這點看來,雖然現在與耶穌時代之間,已相距約有二千年,但人類待人接物的那一套,到底沒多大改變。按《谷》中今天的福音選讀所載,耶穌在開始了他的公開傳道生活不久就回鄉。在安息日,他在猶太會堂中教導(διδάσκειν=to teach=ensinar)眾人。雖然眾人都因他口中的智慧和所行的奇事而驚訝,但這份驚訝卻沒有使他們看出耶穌的身份,甚或至少對這位天賦異能的智者心生多少尊敬。相反,他們因為知道他的出身(=木匠)、知道他母親、弟兄和姊妹的身份,便看不起他。因此,耶穌便以一句相當出名的警句來回應:「除了在他的祖國、他的家族和他的家庭外,先知是不會得不到敬重的」(4節)。
我相信禮儀選厄則克爾先知書2:2-5來配合福音,兩者相關的連繫就在這句。不過,事實上他們二人被同胞這樣對待的原因有點不同。在《則》中,他們之所以會聽不進厄則克爾的說話(3:7;禮儀從略),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對天主心硬,而並非因為他們知道厄則克爾的出身背景。
兩者之間還有一點不同,而且這點相當值得注意。在讀經一中,雖然天主明知以色列民叛逆祂,存心與祂敵對,但祂仍然願意委派一個人來在這民族中代表自己,為自己傳話:「不論他們會否聽從,他們會知道有一位先知曾在他們中間」(2:5)。看起來,情況好像富家兒子在鬧脾氣而不願理睬父母,父母卻仍派出管家留在兒子左右[也是電視劇情節?]。可是,在福音中,耶穌的同鄉因為知道他的出身而看不起他,但連耶穌自己最後都離他們而去,往附近的村莊施教去了(見6:6)。
我不敢說耶穌也在鬧脾氣,雖然也不無可能。這是來自我對「他在那裏不能行任何大能之事」(6:5)的看法。由於《谷》接著寫道「他因為他們的不信而感到驚訝」(6:6),不少人──無論是神學聖經學者或堂區教友──都因而推敲信德與奇蹟之間的果效關係。我反而覺得,耶穌行不了奇蹟的原因簡單得多,就是根本只有很少的人去找他。畢竟,沒有多少人會找個自己看不起的人去行奇事或討教。或者他會找個自己妒忌的人或競爭對手去惹事,但大概不會去找個自己看不起的。既然沒人找他,他自然也行不了多少奇事。
或者,保祿想利用自己的故事來勸誡格林多城的信友的,也是同一件事。人不要自高自大,不要──無論因為甚麼原因──看不起人。畢竟,中國民間智慧也有云:「仗義每多屠狗輩,從來俠女出風塵」【註一】。人反該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因為「主的德能只有在軟弱中才能完全發揮出來」(見格後12:9)。因為「人軟弱的時候,才是人剛強的時候」(見10節)。但保祿的意思,並不是說「人的軟弱就是人的剛強」這種廣告標語式的自相矛盾,而是當人在軟弱的時候,主的德能才會使他剛強。人變得剛強,不是為了好像荷里活史詩電影中正義化身的主角被惡冠滿盈的奸角打到一敗塗地之後的絕地反彈這類浪漫化了的英雄主義,而只是為了像保祿一樣,為踏實而又真誠地活出基督信仰,並將之傳播開去。
【註一】此句只是民間流傳的諺語。上句出自明代曹學佺的詩句:「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原來的版本同樣說明了不應以出身家勢來看人的道理。

Fr Lawrence Lew, O.P. / Lady Chapel of Westminster Cathed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