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愛 說實話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每個人也有權利去擁有物質的東西,這是他履行部份「耕種、看守這大地」這使命。(參照創世紀2:15)。除有權擁有物質上的東西,每人也有權擁有一些無形的東西,就如他的美譽或名聲。
可是這權利差不多每天也會有人去違反。不論在思想、在言語、甚至用行動去批評別人,我們已侵犯了那人的美譽。
當我們用思想去判斷人時,我們已奪去了他的美譽。耶穌曾這樣告誡我們:「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因為你們用什麼來判斷,你們也要受什麼判斷。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瑪竇福音7:1-2)
言語也可以玷污別人的聲譽。聖雅各伯就這樣形容舌頭是如何的危險:「同樣,舌頭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肢體,卻能誇大。看,小小的火,能燃著廣大的樹林!舌頭也像是火。舌頭, 這不義的世界,安置在我們的肢體中,玷汙全身,由地獄取出火來,燃燒生命的輪子。」
聖雅各伯又說我們可以馴服飛禽走獸,「至於舌頭,卻沒有人能夠馴服,且是個不止息的惡物,滿含致死的毒汁。我們用它讚頌上主和父,也用它詛咒那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人;讚頌與詛咒竟從同一口裏發出!我的弟兄們,這事決不該這樣!」(雅各伯3:5-10)
教宗方濟各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告訴我們閒言碎語是如何邪惡。去年聖誕,他依慣例和教廷中樞互致問候,言談間,他提到「 喋喋不休、怨天尤人、說長道短」這些都是嚴重病態,「開始時可能是一個普通交談,跟着便是針對人,隨着演變成『傳播是非者』,就如撒但一樣,是兄弟、同事們聲譽的冷血殺手,是懦夫的病態,沒有勇氣直接和涉及的人作正面談話,只會在人的背後說三道四。」
別以為聖父在挑剔他的梵蒂岡同事,其實他是鼓勵同僚們學習怎去面對當事人說實話,好叫這人來個徹底的省察。畢竟這正是耶穌教導祂門徒的方法:「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瑪竇福音18:15)。我們的信仰教我們遵於忠誠,避免說長道短。
教宗本篤在他2012年的四旬期文告中提到「基督徒信仰生活有一層面是差不多已被人忘記,那就是友誼規勸,是為永恆救恩的緣故而作的規勸。」他說我們這年代對別人的福利和物質這方面特別敏感,可是「對我們兄弟姐妹靈修生活上的責任,卻幾乎缄口不言。」
本篤十六世說向別人講實話是身為基督徒的部份先知性使命。而且,他繼續說規戒罪人,也屬於靈修上的慈悲善功。
故此,他說,基督信徒的告誡,絕不是以審判或責備的心態為動機;相反,它是被仁愛和慈悲所推動,全為了別人好,出自真正的關懷和愛心。
那麼當我們糾正別人時,有什麼地方要留意呢?以下是聖施禮華的幾點心得。
1. 先把事情告訴天主。當我們把別人的過失告訴天主,我們是在禱告,但如把同樣事情和他人談論,我們便是說三道四。哪樣比較好 – 祈禱還是說三道四?
2. 私底下糾正他,「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瑪竇福音18:15)。在眾目睽睽下糾正他,對任何人也沒好處。
3. 用「柔和的心神」去糾正(迦拉達書6:1) 。如糾正是出於愛心,便應該有愛心的特徵,不應懷有惡毒的紛爭,否則你便是給了他一記無形的耳光,令他羞恥的疤痕永留心靈。
4. 別忘記我們也可能犯同樣的錯:「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瑪竇福音7:3)。所以聖保祿就有這樣的忠告:「但你們自己要小心,免得也陷入誘惑」(迦拉達書6:1)
教宗本篤在四旬期文告作總結時說:「在一個充滿個人主義的世界裏,我們有必要重新發現友誼規勸的重要性,為的是要一起邁向聖德。聖經告訴我們,既使『義人也跌倒七次』(箴24:16),而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軟弱和不足的(參閱若一1:8)。幫助他人,並讓他人幫助我們在真理中面對自己,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在上主的道路上更挺胸前進,這是一項重大的服務。因此,我們隨時都需要一道賦有愛心和糾正、了解和認同、明辨和寬恕的目光(參閱路22:61),如同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和繼續做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