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逃避什麼?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在羅馬城外的亞壁古道(Appian Way,羅馬一古老道路)上,有一座叫Quo Vadis的教堂。這教堂由樞機主教巴貝里尼(Cardinal Barberini)建於17世紀,為的是紀念耶穌時代的一個故事。話說一天聖伯多祿為了逃避羅馬的迫害,路過亞壁古道,卻碰到他的老師,於是他便問耶穌 “Domine, quo vadis?”「主啊,你要去哪兒?」天主答他說:「我來是再一次被釘上十字架 “Venio iterum crufigi”。」
下星期三是聖灰日,是四旬期的開始。在四旬期,我們是要和受苦難的天主打個照面,是禮儀年期中最嚴肅的期間。也可能這次是祂問我們 “Quo vadis?”:朋友,你去哪兒?你在尋找什麼?你在逃避什麼?你實在追求什麼?
我們都知道聖伯多祿要逃避的是迫害和十字架,他要逃避承擔、在逃避他的職責!四旬期提醒我們這十字架,可是我們覺得十字架是附加的,就如守齋、戒肉,有些人什至把它看成自虐的行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非天天要做的事,有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基督徒覺得他們在四旬期要脫離自己的日常工作。在某些時間,我們是須要守齋和戒肉,可是別忘記耶穌說過,我們要跟隨祂,我們便要「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路加9:23)。寥寥數字,卻意義重大,尤其「天天」和「自己」。
各自背負十字架
耶穌要我們「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意思是每人的十字架也是天主特為我們設計的,是度身訂造的,絕非大量生產的現成貨品,而且世上絕對沒有一模一樣的十字架,正如世上不會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而每人各有使命,誰也不能代勞。千萬別拿自己的十字架和別人的作比較,這樣做毫無意思,尤其當你的看似比較具吸引力、比較輕、比較容易背負。又因天主有無窮智慧,我深信祂為我訂造的十字架最合適我不過,我一定獲益良多。
每天的十字架
耶穌有指定每日的十字架,就證明基督徒的克己也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天的十字架在日常工作裏是有跡可尋的,可能是我們工作的性質、或者是一起工作的人、又也許是工作的地方或工作的時間性。剛巧教宗方濟各在數週前也談及為母的也是一種殉道。不錯,每份工作也是一種殉道,因為每份工作也附帶十字架,也是我們每天迴避的那一種,既單調和無聊,更是枯燥無味。我們迴避是因為看不到什麼驚天動地的,做了也沒人會拍掌。聖施禮華也把他觀察到的寫下來:「這個世界只驚羨壯觀的犧性、因為它不懂隱蔽和靜默犧性的價值。(道路1850)」我怎能知道我在逃避每天的十字架呢?我每天會花多少時間上臉書?(講中了!)
當我們想到至聖童貞和聖若瑟,我們便學懂怎去欣賞隱蔽和靜默犧性的價值。納匝肋的生活也沒什麼特別,可是聖教會崇敬瑪利亞為諸聖母后,而在彌撒中,聖約瑟的名字也往往隨着她。他們倆做了什麼大事?任何時刻、任何任務,默默去幹……加點犧牲、加點歡欣。
趁着四旬期,讓我推薦兩個小犧牲、兩個小克己,我們可以在這時期(或其他時期)不斷重複做。
首先是聖施禮華稱之為「英勇的一刻」。如果你自認堅強,就請接受這個挑戰。以下就是他的解釋:「英勇的一刻。要準時立刻起床!不要猶豫,藉着一個超性的念頭……馬上起來!英勇的一刻:在這,你找到一個能堅強你的意志,而不削弱你的體質的克己。(道路206)」實際上,我們每天也會遇到不少英勇的一刻,去挑戰我們不可怠慢,果斷行事。想當英雄?每天準時起床吧。
另一個是關乎愛德的。聖施禮華在他著作(道路174)有云:「不要說:這個人令我難以忍受。」要想:「這個人在聖化我。」我不該常常投訴別人,應去想:這人正好給我聖潔的機會,天主正利用他或她去教我耐心、慷慨、樂觀或忘我……感謝天主!
基勒乃人西滿是被迫去背負耶穌的十字架,他曾抗拒,但終於也明白,得益的其實是自己。每天我們都「被迫」去背負一些十字架,不過……
但願我們能看見十字架背後的耶穌;
但願我們不去逃避;
但願我們都去迎接它、擁抱它;
然後再告訴天主「謝謝你給我這機會,謝謝你這份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