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基督的臉

羅芷芬

在《與耶穌相遇》一書中,當年被任命為樞機的教宗方濟各以牧者的角度默觀基督,闡釋耶稣本人和他的教導,並語重心長地向將被祝聖的執事們表達他對基督深情的愛。他寫道:「讓我們回憶起我們所認識的許多熱心司鐸,他們見過基督的臉。」

基督的臉是怎樣的?

2011年八月我隨同香港方濟青年到意大利的亞西西、拉維納山和馬德里參加普世青年節。參加者有八十人,其中有十位同行者──由神父、修士、修女和兩名資深教友組成。「同行者」挑起的擔子真的不輕: 要計劃、要陪伴、要承擔、要犧牲,以母親般的勇氣,保護孩子,把我們帶去與耶穌基督相遇。只因他們願意背負著十字架,我們才能被引領到十字架上被釘的基督。

有一晚,分享完畢後,我和同房的朋友返房執拾行李,準備第二天去拉維納山。突然,傳來轟轟的響聲,想必是遠處放煙花。同房好奇下便出去看看,接近十一時許,她仍未回來。她去了哪裡?我跑去找副團長譚神父求助,他輕敲團長夏神父的房,略略給他解釋事件的經過,夏神父沉思了一會,輕聲對我說:「你去睡吧!」

翌日早上,團長召集所有人,提及在凌晨時份,他和譚神父租借了酒店的車子,在城內遍尋團員的下落。他說他已經五十餘歲,若然這類事件又再發生,他不知道在體力上可否支付。
那刻,我感受到這位牧者的真實,他雖然是團長,神父,亦是一位智者,但沒有替自己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反承認他的限制和不足。

有愛的團體能榮耀基督,有愛的團體能凝聚生命力。副團長譚神父很愛他的團體:晚飯時,他穿梭於枱與抬之間,享受著跟大伙兒拍照的時光,親切地與不同的團員交換生活點滴,分享基督之情。
有兩天我們要上拉維納山,每日要行大約四小時的山路。譚神父說他是長期病患者,腰和腳都不太好。但在那兩天登山的日子裏,他行山的速度比我還要快。除了天主的恩寵外,相信是在意志和愛的力量下,他已成為一個更新的自己。

離開馬德里前,每人都紛忙執拾,他在垃圾袋發現有團員竟棄掉了教宗給青年人的《天主教教理》,為此他傷心憤怒,因為同行的青年不懂珍惜教會的寶藏。

回憶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教宗在書中最後一章寫道:「記憶是天主臨於我們使徒生命的恩寵……有一股連結和整合的力量……成為家庭或民族凝聚一心的力量。」

對這兩位司鐸的回憶,也是對自己使徒生命的回憶。透過他們對耶穌基督的至聖福音的服從,我在他們身上看到那身體力行、同喜同悲的同行者──耶穌基督。

「你們應該記念那些曾給你們講過天主的道理,作過你們領袖的人,默想他們的生死,好效法他們的信德。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 (希13:7-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