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SCJ 這主日的讀經讓我們深刻反思謙卑、醫治,以及天主恩寵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顯現的奧秘。在舊約與福音書中,我們相遇了外邦人——那些被視為局外人的人,他們認識到天主的力量,並以感恩和敬畏的心回應。這些故事挑戰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問自己:我們是否真實看見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如果看見了,我們是否以感恩的心回到祂面前?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在平凡中遇見神聖
文:信望愛 9月13日參加「進入祈禱的聖地」分享會的那個午後,香港的酷熱絲毫未減,卻阻擋不了五十多顆渴慕的心走進塔冷通書舍。分享會上,來自澳門教區的靈修工作者羅芷芬女士,分享了她與家人在越南旅行時的點滴——在旅館泳池旁看著孩子嬉戲的瞬間,在沙灘鞦韆上凝望雲霞的時刻,在與親人共划獨木舟的歡笑中——她忽然停頓片刻,輕聲說道:「就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時刻裡,我忽然感受到愛的臨在,那是一種祈禱般的寧靜與感恩。」這句話宛如一把鑰匙,為我開啟了理解祈禱的新視野:原來神聖就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開啟你的聖經】(四)-厄里亞在曷勒布:從熱忱到靜默的旅程
文:李愛德神父,SCJ 依則貝耳王后——阿哈布王的妻子,一位朝拜巴耳邪神的腓尼基人——派遣使者去威脅厄里亞的生命。厄里亞曾對抗四百五十名巴耳邪神的先知,並在天主應允他的祈禱、從天降下火燄焚盡了他獻於祭壇上的祭品後,處決了他們(列上 18:37–40)。在這神聖干預之後,上主降下雨水,結束了旱災。
【新約見証人】洗者若翰
文 :甘天霖神父 Jijo Kandamkulathy, CMF 聖母聖心愛子會 翻譯:吳志濠 曠野的陽光如錘子擊打石頭,空氣有如窯爐將一切虛幻烤成灰塵。在這孤寂的熔爐中,一名身穿駱駝毛的男子走過來,他的聲音並非他自己的,而是向風借來的工具。「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
悔改不嫌晚,但務必儘快
文:Fr. Tommy Lane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現在正是悔改的時候;等到我們死了,悔改就已經很晚。這正是耶穌今天福音(路加福音 16:1931)中那位富有人所痛苦領悟的教訓。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對永恆有直接的影響。有些財富能延續到來世,有些財富只屬於此時此刻。 在比喻裡,富有人死後才發現自己只擁有「此時此刻」的財富;而他忽視的那位窮乞丐,卻擁有能延續至永恆的財富。富有人由此明白,許多看似華麗、光鮮、只求「好形象」或意大利人所說的 「bella figura」,其實並不是真實的。真正的實在,是天主在我們心裡所看見的——我們對天主與鄰居的愛。
【掌鑰使者】(34)-應對半白拉奇主義:斐理斯四世和博尼法奇烏斯二世
文 :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翻譯:吳志濠 聖斐理斯四世(St Felix IV) (公元526年7月12日 - 530年9月20日或同年9月22日) 教宗若望一世(St John I)在監獄離世後,意大利的東哥德人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為確保下一任教宗不會帶來更大麻煩,便提名了斐理斯(Felix of Samnium)成為了第54任教宗。教宗斐理斯是一位品格卓越以及對教會極其忠誠的教宗。
【開啟你的聖經】(3)-厄里亞與漆冬匝爾法特的寡婦(列王紀上17:8-16)
文:李愛德神父, SCJ 社會文化背景 匝爾法特是古代腓尼基沿海的一座小鎮,位於地中海沿岸。這地區位處以色列境外,其意義重大——因為這顯示厄里亞在嚴重旱災與饑荒時,被派往了外邦人的地方。腓尼基人信奉多神,尤其崇拜巴耳邪神。
【聖經人物傳】若瑟 – 覲見法郎 (3)
文:梁展熙 在上一期,我們看到若瑟在法郎——即:埃及法老王——面前,替他解夢,七年豐收之後有七年饑荒,他並同時向法郎提出建議:豐年廣積糧,以備荒年之用。他雖然沒有直接推薦自己,但他在殿前所說的話——「所以陛下現在應當尋找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派他管理埃及國」(創41:33)——很難不讓人有種以退為進的感覺。無論如何,隨著法郎「由自己手上取下打印的戒指,戴在若瑟手上,給他穿上細麻長袍,將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42節),他已成為埃及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管理人——類似中國古代的宰相。
【新約見證人】先天失明的瞎子
文 :甘天霖神父 Jijo Kandamkulathy, CMF 聖母聖心愛子會 翻譯:吳志濠 唾沫濺上眼睛,一陣溫暖而潮濕的衝擊隨即而來。他縮避起來,畢生積累的本能此時對這個動作產生抗拒——這動作往往是詛咒或投襲石頭的前奏。接著,一根沾滿道路塵埃的粗糙手指將濕氣揉成粗糙的泥漿,將泥漿抹上他靈魂的密封窗口。
【向日葵之歌】(79)-爺孫情
文:羅芷芬 《路加福音》記載的〈天主經〉版本並非「我們在天的父」,而是直接以「父」作開始:「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路11:2)耶穌教導〈天主經〉時,告訴門徒要以親密的方式呼求天主為「阿爸」。耶穌與天父之間那份獨特的關係,並非渺小的我所能完全明白,但非常感恩的是,一段家庭旅行的回憶,讓我在歡聲笑語之中,從爺孫之間的關係,對天父有了新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