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若望三世(Pope John III) (公元561年7月17日 – 574年7月13日) 當第六十一任羅馬教宗若望三世就任時,殉道者的墓地因新墓地的興起而漸漸被忽視。教宗若望三世「熱愛並修復了殉道聖人的墓地。他下令每個主日,由拉特朗大殿的司鐸在這些墓地供應已經祝聖的聖體聖血,並點燃燈火。他完成並祝聖了聖斐利伯與聖雅各伯宗徒堂。」(《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第163頁)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進入祂的情感世界
與朋友或家人坐下來談論關係狀態,對我而言總難以啟齒。因為話題一開,未曾觸及的情感便接踵而至,教人不知所措。然而,這種在人際溝通中的遲疑,與我在祈禱中經歷的直接與坦誠,形式了鮮明的對比。
【在主里仁】AI 的提醒
文:Liam 此專欄名稱來自《論語》中的《里仁》,意思是住在仁者之中。作為信友,我們要居在主耶穌內,因為祂常在父內。筆者希望透過對生活點滴的反省,帶出信仰的寶貴。 每逢颱風吹襲前,總有人喜歡到超市搶購、囤貨在家,「格價專家」的態度瞬間消失。偶爾,當把櫥窗裡的心頭好帶回家後,卻又開始各種挑剔與嫌棄,甚至心想:若當時買另一款,或許更好。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本根本沒打算買,卻在一旁不停質疑貨品的各種問題。
【開啟你的聖經】(七)-亞毛斯與阿瑪責雅(亞毛斯 7:10–17):先知預言的權威
文:李愛德神父, SCJ 1. 貝特耳的對峙 在《亞毛斯》7:10–17中,我們目睹了先知亞毛斯與貝特耳的司祭阿瑪責雅之間的激烈衝突。阿瑪責雅以王室官員的身份,向以色列王雅洛貝罕二世指控亞毛斯圖謀叛亂: 「亞毛斯在以色列家中圖謀背叛你,國家不能再容受他的一切言論。」(亞 7:10) 阿瑪責雅的反應揭示了先知真理與體制權力之間的張力。亞毛斯——一位來自猶大的牧羊人——被視為北國政治與宗教體制的威脅。這一事件闡明了一個聖經的核心原則:先知的使命超越君王與司祭的權威,為天主的公義和慈悲而發言。
【心遇聖言】謙卑的心
文:杜亮神父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丙年) 本週日的讀經提醒我們:天主察看人心。祂傾聽謙卑者的呼求,為正義發聲。祂不棄絕貧窮弱小者,反而眷顧信靠祂的人。本週日更向我們彰顯驕傲與謙卑的差異:謙卑意味著認清自己在天主與他人間的真實位置,遠離傲慢,並勇於承認過失。
【追尋信仰之路】-神父信箱:為什麼修士需要學習
親愛的L神父: 我明白我們需要神父。許多年輕男孩渴望進入修院,但一些人對學術要求及修士接受執事聖秩前必須完成的長期學習感到畏懼。為什麼修院堅持要求入學考試、面試,以及繁重的學術學習、考試和測試?為什麼不僅僅接納那些祈禱虔誠、熱愛天主的人呢?難道靈性就足夠了嗎? 起初,我想選擇沉默,但因為許多人在詢問,讓我向您敞開心扉,請您為我們解釋這些建議。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指導,讓我們更深入理解修院的培育過程及其重要性。 芬娜
【掌鑰使者】動盪的教宗任期:維吉利烏斯及柏拉奇一世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維吉利烏斯(Vigilius,又譯維奇) (公元537年3月29日 – 555年6月7日) 我們已知道教宗西爾物留(Pope Silverius)如何失去教宗之位,並由皇后狄奧多拉(Empress Theodora)所支持的維吉利烏斯取而代之。儘管他上任的方式備受爭議,但他仍成為第59任羅馬教宗。他也是首位由拜占庭皇帝任命的教宗,因此被視為首位「拜占庭教宗」(Byzantine pope)。維吉利烏斯具有野心,他的教宗任期充滿動盪,深陷西方的哥德人及東方拜占庭人之間的衝突。他的繼任人也繼承了他所遺留滿載動盪的遺產。
【新約見証人】貝特匝達的癱者
文 : 甘天霖神父 Jijo Kandamkulathy, CMF 聖母聖心愛子會 翻譯 :吳志濠 他已經不知多久停止計算年數了。起初,他還在數著──一年、兩年、五年、十年。但過了一段時間,數字逐漸模糊,他反而更聚焦在四肢的酸痛與床子周圍積聚的塵埃上。「三十八個年頭已經過去了。」他這樣告訴陌生人。三十八年的等待、觀望和期盼,以及被眾人的忽略。
【開啟你的聖經】(六)-亞毛斯——以色列的三個「禍哉」(亞 5:7–6:14)
文:李愛德神父, SCJ 亞毛斯的「禍哉」不僅是警告,更是對一個因不公義、虛偽和驕傲而崩潰的國家所發出的哀嘆。每一道「禍哉」都揭示以色列靈性墮落的不同層面,並指向即將要來臨的天主的審判。這裡所說的以色列,指的是北國以色列,它在公元前721年被亞述人毀滅。北方的支派被擄走,再也沒有回歸,這些就是被稱為「以色列失落的支派」。
【心遇聖言】信德、寂靜與堅持:祈禱的轉化力量
文:柴浩東神父,耶穌聖心司鐸會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丙年)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教導我們祈禱的持續重要性,通過一位向不怕天主的法官請求公義的寡婦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這個故事邀請我們反思自己祈禱生活的質素及其轉化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