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展望──察斷行三部曲 創世失落與救贖 梁展熙 閱讀一份通諭,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再加上暫時仍未有官方中譯本,就更是困難。有見及此,筆者想先與大家一起概括地從大綱來看看這份通諭。由於本文難免會引用通諭,內文中的引文只為筆者試譯,僅供參考。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林文瑞神父口述生平
鮑聖精神典範 林文瑞神父(Fr. Ernesto Rescalli)於1913年4月2日在意大利加斯廸理安尼(Castiglione) 出生。他家裡有七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七。他有一個好家庭,父母都是好教友。不管是下雪還是結冰的日子,父親每天早上六時,都一定會去參與彌撒,然後吃過早餐才上班。文瑞只讀了小學便要在社會上找工作。 文瑞的鄉村有三位神父,其中一位神父每晚都與青年在聖堂聚會,一起傾談、玩耍和唸經。在那群青年中,有五個做了神父,有一個當了修士。當了修士的就是駱禮仁修士(Bro. Mario Rossi),後來他去了菲律賓傳教。文瑞自幼便常看傳教書籍和教會通訊,心中已常感覺天主的召叫。在鄉村附近有一所慈幼會的學校,那裡的神父幫助文瑞加入了依芙里亞傳教備修院(Ivrea),在那裡有100多名修生讀書,他們的年齡都是稍大的。於 1935年12月,在長上的安排下,文瑞和另外兩名修生被派往中國傳教,其中一名修生就是盧萬展神父(Fr. Lomazzi)。
民以食為天?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梁展熙 人在了解一個句子,甚或一段文字時,對其歷史背景認識(或注重)與否,得出的結論會截然不同。在我所觀看過的不少電視旅遊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在介紹何以中國美食幾乎冠絕全球時,多少都會提到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身在外地求學的我,當然同意中國菜的美味,但「民以食為天」中的「食」,非指美食,而只是三餐溫飽的糧食而已【註一】。不過有時候,曲解與創意,又確實不過一線之差。 的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食」的理解,莫講與古時的人,就算與我們祖父母輩也有很大分別。也許特別是因為那一代人經歷過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嚴重不足,他們對食的講究,不過就是『溫飽』。然而,今天的年青一代,只要味道不好,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未必賞面。即使肚餓難堂,他們可花費現金多的是,口味不合的,他們大可自家找食。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26)
文德泉蒙席 著 上川聖方濟各堂 上川最早的聖方濟各小堂是由杜天受神父(Pe. Carlo Giovanni Turcotti, S.J.)建成的。於1700年3月19日動工,同年6月20日完工的。 澳門聖若瑟修院的馬若敬神父(Pe. Joaquim José de Fonseca e Matos, S.J.)於1864年11月19日朝聖回來後憶述說:
「孤身一人,好在有祢」
默禱和默想(2)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孤身一人,好在有祢。」是聖高隆龐(521-597)贊美詩的開端,聖人在25歲時在愛爾蘭已經建立了27所修道院。這句話很適合在默想中運用。但是,甚麼是默想呢? 《天主教教理簡編》(568)中說明日常的祈禱有三種:「口禱,默想和默觀。」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心靈的收斂」。默想(或默禱)是其中的一種。 那默禱有多重要呢?聖女大德蘭說過:「忽視默禱者,落地獄不需要魔鬼的帶領,他的雙手自會帶他到哪兒。」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我是一個回教徒(4) Tamer Nashef 有關傳統天主教教會的文章,有不少也會提及道茂‧亞奎納(1225-1274)的思想,可見這位道明會神學家和哲學家在教會史上是舉足輕重的,自他無懼地為亞理斯多德的哲學解釋後,他的地位便變得更重要,他清楚解釋亞理斯多德並不會威脅基督教會,尤其是亞理斯多德的『永恆宇宙概念』;他成功一併帶走教會人仕之前對亞理斯多德哲學的憂懼。亞奎納設法調和理性與信德;基督信仰與亞理斯多德,結果便把一些亞理斯多德概念帶進了基督宗教神學。亞奎納不僅找來亞理斯多德與基督信仰的共通點,也發現亞理斯多德的邏輯是能捍衛基督教教義的極佳工具。就好像亞奎納的老師艾伯塔斯馬格努斯,亞奎納也非常欣賞這位希臘大師,認為他的哲學是:「在沒有基督信仰的啟示下,對人類理性作了崇高的貢獻」(Watson 330)。
天主(不)「甘飴」嗎?──淺談聖經翻譯與禮儀翻譯
神學展望 梁展熙 寫在前面:此專欄乃不定期專欄,以探討筆者有緣遇到的、與神學不同範疇有關的問題。筆者開始這專欄的目的有二:一)已有的神學知識不是百科全書,神學是啟示與傳承不斷與我們的世界掙扎的行動;二)讓讀者們有多一條渠道去接觸現時世界各地不同的神學討論。因此,文中的內容主要有關各論者以至筆者本身的立論,而不全然反映教會官方立場,唯明示者除外。
餵飽眾人 生命之糧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梁展熙 對於在澳門(以及一般現代城市)中居住的人來說,饑餓是個陌生的概念。即使現時賭業下滑,絕大部分的人仍不至於要過挨饑抵餓的生活。也許,大家最熟識的饑餓經驗,不過是「饑饉三十」。而對普羅大眾來說,饑餓更可能只是個遊戲或電影──我指被拍成電影的小說《饑餓遊戲》。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25)
文德泉蒙席 著 離開上川島 沙勿略死後七十七天,亦即是1553年2月17日,眾友們準備把他的遺體運回馬六甲,開棺時發現屍身完整不朽不腐。於是連棺木在3月22日運往馬六甲。 抵埗後,大批教友護送著靈柩往聖保䘵山巔的聖母領報堂。聖人未腐的遺體安葬在聖堂內,頭下放有一枕而面部則用白布覆蓋。 直至同年的8月15日,聖母升天月瞻禮日,貝若望神父(Pe. João da Beira, S.J.)打開了聖人的墳墓,再次發現聖人的遺體完全沒有腐化,於是秘密地把它運往其好友廸奧哥彭利拿(Diogo Pereira)家中,並擺放在一個用錦緞覆蓋的棺裡。
教宗方濟各最新通諭:如何聖化工作
願祢受讚頌 主業團監督蔡浩偉 (主業團資訊辦公室)聖座方濟各的最新通諭,是對聖經首數頁作了回應。天主創造人時有男的和女的,祂把他們安置在伊甸樂園內,叫他們耕種和看守樂園(參創世紀2:15)。祂把各種野獸和飛鳥,都引到人面前,看他怎樣起名(參看創世紀2:19)。天主這行為全是出於愛,也顯露出祂對親自放置在每個受造物內可發揮之潛力,有充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