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如果有人問大家,雅各伯為甚麼後來名字改了作「以色列」,相信大家會回答:不就是他在渡河再見自己兄長之前的夜裏,與某位神秘人物搏鬥一夜後,兩人平手,而在日出前雅各伯仍不讓他離開,他因而『祝福』雅各伯,說道:「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創32:29)嗎?這當然是對的,畢竟,如引文所示,這就是《創》的說法。可是,這卻只是《創》就雅各伯於何時、何地、如何、被誰、為何改名的說法之一。數頁之後,《創》給出了雅各伯之所以易名為以色列的另一說法。
根據這另一說法,雅各伯改名為以色列,發生在他與厄撒烏分道揚鑣之後,而非之前。在那事以後,過了一段長短不知的時間:「雅各伯由帕丹阿蘭回來後,天主又顯現給他,再祝福他。天主對他說:『你原叫雅各伯,但以後不再叫作雅各伯,卻要叫作以色列。』遂給他改名以色列」(35:9–10)。既然我們眼前有兩個說法,而且都出自《聖經》;那麼,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呢?
坦白說,這並不是一道能夠三言兩語便簡單解答的問題。在這欄目中,雖然我們一直以來都在閱讀本身就充滿着這類問題的《創》,但我一直刻意對這類問題避而不談。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我花了些許篇幅簡單談過〈諾厄方舟〉(創六至九章)中的文本來源問題。今天,看來我們也必須再次稍為觸及這議題。
這些述說古以色列民族創立之初的傳奇人物的故事,儘管在聖經作者筆下成書的日子其實頗晚,但相信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以口傳的方式代代相傳。而且,由於《五書》各文本來源成書的時候,達味王朝早已無法維持統一,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已經長時間(至少一世紀)分治;因此,負責這些口傳傳統的文人也自此至少分成兩批。可以想像,在經年類月的分隔之後,一代傳一代的口傳傳統自然會無可避免地產生變異。後來,亞述帝國滅北國以色列(約主前七二二/七二一年),北國的文官/書吏——我們慣稱為經師——流入南國猶大,兩地的口傳傳統重新融合。而且,從我們現在《五書》的情況來看,他們決定採用的融合方式,並不是為了只保留一個內部邏輯自洽毫無矛盾的單一宏大敘事而永久刪去所有其他較為非主流的傳統說法。相反,他們決定把他們從祖先那裏代代相傳所承襲下來的所有口傳傳統,能夠保留的他們都悉數保留,即使這些傳統中對同一件事有着兩個截然不同的想法,他們也決定保留下來。雅各伯易名以色列的經過,既成一例;不過,最著名的例子,其實是《創》開書的那兩個不同的創世故事——畢竟,我們就只生活在一個世界中而已嘛。
面對這尤其常見於《舊約》中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我想,首先,我們要有系統地作個對比,仔細地找出兩者(甚或多者)之間的異同之處;然後,我們在找出當中相同之處,得出聖經大敘事中的骨架的同時,嘗試代入作者的角度,探問這些相異之處有何意義。前者相對容易,後者當然是困難得多。就以雅各伯改名一事為例。分別從《創》卅二和卅五章來看,在其敘事中,雅各伯的確曾經改名為以色列,而且都是因一次與天人之間的神秘經驗而起的。「以色列」這個名字都是來自天主(的使者〔?〕)的。而且,兩次雅各伯都有天人之間的對話,並得到祝福。 至於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可能是來自故事的上下脈絡,有可能來各自口傳傳統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這些議題,就需要專家學者慢慢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