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尊敬的讀者們: 我們每期的資訊圖表,自見報以來,多蒙各界的鼓勵和擁護,我們心感榮幸。眾朋友、甚至司鐸,對這「救恩史」圖表甚為支持,連載閱讀;也有不少讀者,親臨敝社,就為希望取回缺了的一期。讀者會收集並保存,敝報可能是屈指可數的其中一份。 我們這資訊圖表已闖出澳門,海外讀者近的有香港,遠至非洲肯亞。隨著中、英網頁的推出,我們更能為眾多網民提供免費的資訊圖表。也有朋友問,可有想過把資料編制成書,答案是肯定的,現正在籌備中。(目前更考慮用折扣形式或免費贈送給能証明搜集齊第一至廿三期的讀者。) 我們在中央摺頁加插了「救恩史」資訊圖表,原因很明顯,這是唯一的故事,最關鍵的那個記敘,沒有它,號角報裏所有形式的文章(不論是全球的、本地的、或個人的)也來得沒意思,或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這故事對我們而言可能是耳熟能詳,卻就是它把我們聯在一起,是它給了我們「前途和希望(耶肋米亞29:11)」。我們應該把這故事發揚光大,讓人人都認識。教宗方濟各說過:「忘記這故事的人是迷了途的人。」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是敘述歷史的第一部份:以色列時代,下期我們將把這時代來一個總結。若承天意,又蒙天主恩准(Deo volente et adiuvante),我們將於四月推出第二部份,「救恩史」的核心:耶穌時代。隨着便是第三部份:教會時代(即教會歷史)。 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過:不是人人也願意和我們討論真相,正如他們會迴避談論善與惡一樣。若他們一旦看見美,我們便有機會引導向善的去尋找、去擁抱真相! 願仁慈的天主祝福我們! 文祖賢神父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神蹟』和「智慧」之過? 實是人心之過 梁展熙 保祿在今天的讀經二中,似乎把猶太人對『神蹟』(格前1:22;思高)和希臘人對「智慧」的追求,與十架上的基督對立起來。保祿說基督對於追求『神蹟』和「智慧」的人來說,是「絆腳石」(1:23)。而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在耶穌『淨化』聖殿時,被描寫成祂的敵人的猶太人如此問他說:「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跡』,證明你有權柄作這些事?」(若2:18;思高)。在這樣的禮儀選讀脈絡下,我們自然會認為,聖經是要我們擯棄『神蹟』和「智慧」。問題是:這是否真的是一眾聖經作者的意思呢?
尋找天下迷羊
善牧自會安排度身支援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一位名叫Willy Herteller的八十歲露宿者,平日全靠聖伯多祿廣場的賑濟,據”Roman Reports”報導,他於2014年12月12日在梵蒂岡附近一醫院病逝。Herteller生前是總主教Americo Ciani 的朋友,總主教在梵蒂岡工作,他請求教宗方濟各可否讓他的朋友葬在梵蒂岡內的德國墳場,這墳場已有千多年歷史,就只有王子、貴族等人才能在此安葬。教宗答應了,Willy便是首位能安葬在梵蒂岡墓園的露宿者,1月9日舉殯當天,那總主教還親自主持葬禮。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六)
文德泉蒙席著 革除會士籍 安多尼高美士是一虔誠熱心的神父,很受人愛戴,並得到當時果亞總督及官員的尊重。可惜,他犯了很嚴重的過錯,傷透了沙勿略的心,令聖人不得不把他驅逐出耶穌會。
加俾額爾之旅
陝西遊記(六) 陳遠霆 日落長安城 幸好四周沒有太多的遊人,可以慢慢的走慢慢的拍照慢慢的看。跟著搖擺旗走路,聽候著「二十分鐘後此處集中」的號令有時真會使人抓狂。然而古蹟景點的名氣是被人們所賦予的,人們又因古蹟景點的名氣而蜂擁而至,兩者共存共生,商業價值才是影響兩者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當然,無論名氣或人氣,都不能否定古蹟作為遺產本身的歷史價值。
放棄夢想
讓希望溜走 文祖賢 著 何紹玲 譯 自創了一系列教人如何輕輕鬆鬆而有效的《全浸式游泳》的美國游泳教練:泰瑞・羅克林Terry Laughlin ,堅守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則:「每個人是可以、也應該常常旨在改善。」當他每次下水前,也會問自己:「今天我可以怎樣改良我的划水動作?」他覺得任何人輕視這點,便屬於他所謂「不治平庸」。
聖言啟航(四旬期第一主日)
救恩史的新一頁 天主放下了的弓 梁展熙 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主日,讀經的主題都是耶穌受魔鬼的試探。但今年是乙年,福音選讀以《馬爾谷福音》為主幹,而《谷》又是四福音中最短的。因此,禮儀有意無意讓我們同時經驗到另一思想:時代的轉變。
聖言啟航(四旬期第二主日)
信德之父 『殺』子之徒 梁展熙
聖方濟各沙勿略在東方(五)
文德泉蒙席 著 謙遜比才華更重要 1549年6月22日,沙勿略寫了以下的一封信: 「安多尼高美士啟:你應該要以仁慈、友情和愛心去對待方濟各會及道明會的各位修士,因為對他們來說,你應是一位很熱心的長者。
聖言啟航
痲瘋之真患 在無伴終老 並孤獨一生 梁展熙 時至今日,學界已幾乎一致同意,聖經中的「tsāraʿaṯ」和「lepra」(分別是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即今天讀經一和福音中所提及的皮膚病)並非我們一直認定的痲瘋病,而是泛指多種具傳染病的嚴重皮膚病(詳見今期《信訊》的「古經今讀」)。我之所以指出這點,並非想說古時身患此類病症的以色列人並不悽慘。相反,正正因為他們所患的,本非絕症(雖然仍是具傳染性的嚴重皮膚病),卻竟因上主之名被逐出家園、獨自在外生活。